“姜黃種距約30厘米,玉米株距約40厘米,一行姜黃、一行玉米……”清明節前,一場糧藥復合種植現場會在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蓮花鎮長嶺村的田間地頭召開,農業技術專家為來自全縣12個鄉鎮的40多個種植大戶現場講解,幫助大家科學種植、增產增收。
種植大戶現場觀摩“玉米+姜黃”種植方式。(受訪者供圖)
位于川南地區的興文縣是四川省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縣,也是全國產糧大縣。近年來,當地推廣糧藥間種、套種、輪種等模式,讓同一塊土地既產糧食又產藥材,努力在裝滿“糧袋子”的同時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
“玉米與姜黃根系互補,前者遮陰保濕,后者抑制雜草,形成‘1+1>2’的生態效果。”長嶺村幾年前就開始嘗試“玉米+姜黃”間種模式,村黨支部書記羅德才對此頗有心得,“單種玉米產出效益有限,間種藥材收益更高,村民種地有了積極性。”
在興文縣共樂鎮自由村的田壟間,麥冬也成為玉米的“黃金搭檔”。“麥冬的種植和管理更精細,但一年畝產值可以達1.5萬元?!闭斵r時,在當地推廣糧藥間種的興文縣硒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仁池四處奔走,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持。
據了解,共樂鎮目前已推廣糧藥間種1425畝,構建起“糧食保底、藥材創收”的產業新模式,為全縣樹立了“保糧增收”雙贏標桿。
在興文縣大壩苗族鄉道地中藥材現代農業園,淫羊藿苗正舒展生長。6年前,原本從事中藥材貿易的董平看中“糧藥間種”的發展潛力,在這里流轉2800畝土地建種植基地開啟試驗。
“淫羊藿喜陰,玉米長高后就能部分替代遮陽網,這是‘以糧養藥’的妙招!”現為四川省既威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董平指著間種田解釋,這一模式由宜賓市農科院與企業聯合研發,既保障糧食生產,又讓藥材品質更優。
如今,董平的種植基地已形成“淫羊藿間種玉米+現代化育苗”的發展格局,帶動8000余畝中藥材種植,年產值超8000萬元。大壩苗族鄉沙壩村村民羅啟銀說:“土地流轉費加園區務工工資,我一年能掙3萬多元!”
科技“金鑰匙”正在解鎖更多產業“密碼”:董平的團隊正抓緊選育品質更高的淫羊藿品種,陳仁池在探索“玉米+黃精”新組合,蓮花鎮謀劃建設500畝現代化育苗基地……
“種地也能畝產過萬元!”興文縣中(苗)醫藥產業發展專班相關負責人表示,糧藥間種模式破解了山區“耕地少、效益低”的困境,該縣計劃以間種模式發展中(苗)藥材特色優勢品種4萬畝以上,讓更多農田變身“萬元田”,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能。(記者胡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