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海軍戰爭研究所(Naval War College)發布了一份關于中國新型登陸輔助船只的分析報告,揭開了這一神秘裝備的部分面紗。這些被命名為“水橋”(Shuiqiao)的多功能登陸平臺(LPU)被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兩棲作戰領域的重要創新,其設計和技術細節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根據報告,目前中國已建成3艘“水橋”系列登陸駁船,并在湛江附近海域進行試驗,同時第二批3艘相同型號的船只正在建造中。從船只的功能、涂裝以及未配備自動識別系統(AIS)等特征判斷,這些駁船極有可能是解放軍海軍的輔助船只,而非民用船只。研究所根據船體及吊橋長度,將其分為“水橋-110型”“水橋-135型”和“水橋-185型”三種型號,分別對應不同的作戰需求和使用場景。
“水橋”系列并非橫空出世。早在2021年,中國就曝光了一種與當前設計高度相似的登陸平臺,被認為是“水橋”家族的原型,暫定名為“2021型”(Type 2021)。分析指出,中船集團旗下的應急預警與救援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哈佐恩”)可能在這一項目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該公司將海上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先進技術融入登陸駁船的設計理念,使其具備了獨特的適應性和多功能性。
從技術細節看,“水橋”系列的吃水深度顯示出其貼近海岸作戰的特性。例如,“水橋-110型”的吃水可能僅為2米或更少,淺吃水設計使其能夠更靠近海岸行動。相關專利還揭示,該型號可通過填充船尾壓載水箱抬高船頭,從而在更淺水域實現擱淺作業。而“水橋-135型”和“水橋-185型”的吃水則略深,約為4米,適合在更復雜的海況下運行。這種靈活的設計表明,“水橋”系列旨在應對多樣化的登陸環境。
更令人矚目的是“水橋”平臺的作戰能力。分析假設,在水深足夠且海況平靜的條件下,“水橋-135型”和“水橋-185型”可同時接駁多艘船只。以“水橋-185型”為例,其兩側各可停靠兩艘船,后方還可通過可折疊坡道再接駁一艘,總計支持5艘船同時作業。接駁對象不僅包括民用滾裝船,還涵蓋072型坦克登陸艦等軍用艦艇。這種設計支持從小型車輛到主戰坦克的轉運,甚至可能適用于其他超大型軍事裝備。此外,報告推測LPU還可能在吊橋下安裝管道,用于卸載和轉運物資,盡管目前尚未發現相關證據。
美國海軍戰研究所的分析認為,“水橋”系列的出現揭示了解放軍海軍在兩棲作戰能力上的新突破。其多功能性和模塊化設計,不僅提升了部隊的投送效率,也為登陸作戰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其淺吃水和多船接駁能力,或將改變傳統登陸作戰的模式,使對手更難預測和防御。報告最后指出,這一“秘密武器”的背后,是中國在軍民融合技術領域的持續深耕,值得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