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偽軍自制的“快奇”無人自殺艇在宜蘭近海進行了動態測試,展示了高速Z字轉彎、U形轉彎及直線沖刺等機動能力。據悉,這款無人艇長約6-7米,疑似配備類似“星鏈”的衛星通信天線,顯示其具備一定的遠程操控和數據傳輸能力。測試中,偽中科院“光榮之星”號海上測試船全程伴隨,凸顯臺軍對這一“自殺式”武器的重視。然而,面對解放軍的現代化海空作戰體系,這種無人艇真能構成實質性威脅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快奇”無人艇的設計靈感顯然源自二戰時期日本帝國的“震洋”神風艇。后者長5.1-6.5米,航速23-32節,使用膠合板制作,搭載250公斤炸藥,作戰方式為隱蔽待機、突然接敵、群體自殺式攻擊。然而,歷史證明其效能有限。在菲律賓和沖繩戰役中,“震洋”艇雖被投入實戰,卻因缺乏有效的指揮協調、易被偵測攔截,戰果寥寥,最終未能改變戰局。如今,臺軍的“快奇”無人艇雖在技術上有所升級,但其核心戰術邏輯并未跳脫“以小搏大”的自殺式框架。
面對這種威脅,解放軍的防御手段其實并不復雜。只要擁有足夠的艦載直升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快奇”無人艇的生存空間將被極大壓縮。艦載直升機憑借其高度機動性和廣域偵察能力,可以迅速發現并鎖定海上小型目標;而察打一體無人機,如國產“翼龍”或“彩虹”系列,則能在更遠距離上實施精準打擊。這些裝備不僅反應速度快,且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能在無人艇接近艦艇之前將其摧毀。更重要的是,解放軍海軍近年來在反無人艇作戰領域已積累豐富經驗,例如通過電子干擾壓制無人艇的通信鏈路,或利用艦載近防武器系統(如730近防炮)進行末端攔截。
反觀烏克蘭戰場,烏軍之所以能利用類似的自殺式無人艇取得一定戰果,恰恰是因為俄軍在艦載直升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的部署上存在短板。俄黑海艦隊在面對烏軍無人艇襲擊時,缺乏足夠的空中預警和打擊手段,導致小型無人艇得以突破防御圈,對艦艇造成威脅。而解放軍海軍顯然不會重蹈這一覆轍。以054A型護衛艦和052D型驅逐艦為例,其標配的艦載直升機(如直-9或直-20)完全能夠勝任反無人艇任務,加之艦載雷達和光電系統的協同配合,幾乎不存在被“快奇”艇偷襲成功的可能性。
此外,“快奇”無人艇本身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視。其6-7米的艇身雖具備一定隱蔽性,但面對現代反潛聲吶和紅外探測設備,依然難以完全隱藏行蹤。而其搭載的爆炸物威力有限,難以對大型軍艦構成致命威脅。更何況,解放軍在沿海防御體系中還擁有岸基反艦導彈和艦艇編隊協同作戰的優勢,足以在無人艇發起攻擊前將其“扼殺”于萌芽狀態。
綜上所述,臺軍“快奇”無人自殺艇看似來勢洶洶,但面對解放軍的立體化防御體系,其威脅不過是“紙老虎”。只要艦載直升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發揮作用,輔以電子戰和近防系統的配合,這種自殺式武器的“以小搏大”幻想注定落空。歷史早已證明,技術上的小修小補無法彌補戰略上的根本劣勢,臺軍的這一“新玩具”恐怕難以掀起什么風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