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稀土王牌失效?法日紛紛開建稀土工廠,外媒:有三大“死穴”!
在全球資源競爭的大棋盤上,稀土無疑是一顆舉足輕重的棋子。近期,法日合資的全球最大稀土回收廠在法國拉克小鎮破土動工,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引發各方關注,甚至有人質疑中國稀土王牌是否失效。然而,外媒卻紛紛表示:有三大“死穴”藏不住!
法日此次合作建設的卡雷斯特稀土回收廠,從表面看確實來勢洶洶。該工廠年處理7000噸廢舊磁鐵和礦石,號稱能產出1400噸稀土氧化物,法國總統和日本首相親自為其奠基,日本政府連夜簽下長期采購合同,斯特蘭蒂斯汽車也急不可耐地預定產能,這一系列動作仿佛預示著中國稀土市場即將被分走一大塊蛋糕。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中國海關數據給出了有力回擊。2024年前三季度稀土出口均價暴跌40%,每噸僅剩0.9萬美元,比六年前還便宜6%。這一數據背后,并非中國稀土產業衰落,而是中國稀土產業強大的市場調控能力和深厚底蘊的體現。
先看看中國的硬核家底。內蒙古白云鄂博礦,宛如一座巨大的稀土寶庫,撐起全球36%的稀土儲量;南方離子礦則蘊藏著全球70%的中重稀土。在高端制造領域,14納米光刻機都要用的釹鐵硼永磁體,中國產量占全球92%。就連美國芒廷帕斯礦挖出來的稀土精礦,98%還得乖乖運到中國加工。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中國在稀土資源儲量、產量以及加工技術等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
法日這波操作看似唬人,實則暗藏三大死穴。第一大死穴是成本黑洞。建設這座稀土回收廠,需要1.06億歐元政府補貼加上1.1億日企投資,而且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后續運營過程中,設備維護、技術研發、人力成本等各項開支都將接踵而至。如此巨大的資金投入,能否在長期運營中實現盈利,實在令人懷疑。
第二大死穴是技術短板。中國稀土回收成本僅歐美三分之一,這一巨大差距背后,是中國多年來在稀土技術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和積累。廈門大學教授林伯強直言:“法國工廠投產即虧損!”這并非危言聳聽。在稀土回收技術方面,中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先進的技術體系,從廢舊稀土材料的收集、處理到高純度稀土產品的生產,每一個環節都具備高效、低成本的優勢。而法日在這方面起步較晚,技術尚不成熟,想要在短時間內趕超中國,難度可想而知。
第三大死穴是原料危機。日本從澳洲購買的稀土礦,分離技術還得找中國代工。這充分說明,在稀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中國依然掌握著核心話語權。法日所謂的“去中國化”行動,在原料供應和技術依賴面前,根本就是一個笑話。沒有中國的技術支持,他們即便擁有稀土礦,也難以將其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稀土產品。
最扎心的還是美國。F - 35戰機每架要用417公斤稀土,核潛艇直接干到4噸。特朗普政府狂砸17億在格陵蘭圈地買礦,結果買回來的稀土98%還得運到中國提純。這一事實再次證明,中國在稀土提純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不可撼動。美國雖然在軍事、科技等領域擁有強大實力,但在稀土產業上,卻不得不依賴中國。
在這場稀土資源博弈中,中國憑借豐富的資源儲量、先進的技術水平和完整的產業鏈,始終掌握著主動權。法日合資建設稀土回收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稀土產業帶來了一定挑戰,但無法改變中國稀土王牌的地位。未來,中國應繼續加大在稀土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推動稀土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中國稀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讓中國稀土王牌在全球資源競爭中持續閃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