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張曉玲
全球AI軍備競賽愈演愈烈之際,沉寂多時的互聯網巨頭阿里突然殺出一記回馬槍,并先一步攪動了整個汽車行業。
2025年春天,車圈紛紛掀起一波綁定云廠商的熱潮:寶馬宣布與阿里云聯合開發AI引擎、智己推出與阿里合作的“IM AIOS生態座艙”、小鵬和比亞迪用阿里云做著算力儲備、零跑調用阿里云端側大模型為語音助手賦能、長安也開始用阿里云通義大模型研發汽車垂域大模型,就連特斯拉中國也傳出要用阿里云的數據服務中心的“緋聞”。
車企紛至沓來,背后是在智駕、智艙競賽中,它們對算力和大模型需求的暴漲--當智艙交互體驗開始依賴大模型的語義理解,當智駕的算法迭代需要用到萬卡集群,多數車企突然意識到,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潮中,它們需要補上算力和AI的這一課。
此前一直默默儲備AI+云能力的阿里云,趁勢登上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快車。隨著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載體加入智能化浪潮,阿里云的服務邊界還將持續擴展。
阿里的野心也昭然若揭,它要通過生態整合,實現人工智能的終極愿景--AGI(通用人工智能),阿里集團CEO吳泳銘認為AGI能完成80%人類工作,意味著未來各行業的商業模式都可能被顛覆。
巨大的顛覆,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遇。此刻的阿里正從一家電商巨頭,向著全球AI基建公司快速衍變。年初以來,阿里屢創新高的股價,便是市場在重新定義著它想象力的邊界。
聯姻
AI大模型創業催生的搶購算力潮,如今陡然遷移到了汽車行業。
動輒數十億參數的端到端模型,讓算力資源成為汽車產業在智能化下半場競爭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近期的2025年電動車百人會論壇上,針對特斯拉或與阿里合作的傳聞,阿里云高層透露,特斯拉正在和本土企業普遍接觸。此前有消息顯示,特斯拉正與阿里深入接觸探討未來合作的可能,阿里或將為特斯拉中國的FSD落地提供GPU數據中心服務。
倘若雙方的合作能最終落地,昭示著即便是最激進的科技車企,也難以完全擺脫對云服務商的生態依賴。阿里云也將收獲一位重量級合作伙伴,進一步錨定自身在AI界的地位。
在汽車行業里,特斯拉的算力資源令很多車企望塵莫及。阿里云AI汽車行業總經理李強透露,去年12月底,阿里云對全球車企算力進行摸排,結論是,特斯拉的算力幾乎與國內主要自動駕駛企業的算力總和相當,意味著它有更多冗余、創新和試錯的機會。
即便如此,特斯拉這家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依舊要與云服務商在算力領域尋求深入合作。
況且,并非所有車企都有特斯拉一樣的財力自行搭建算力。李強表示,要找到一個可以容納10萬張卡的機房和能耗的地方不容易,這正是云計算公司的角色所在。他透露,近期阿里云收到了眾多車企邀請,這些企業希望與阿里合作在三年內建成和特斯拉相當的算力水平。
事實上,早在三年前,阿里就幫小鵬汽車在烏蘭察布建第一個中國超大規模算力中心,到如今已經翻了幾倍增長。此后,阿里也陸續幫助比亞迪等企業做大量的算力儲備和提供,加速其在自動駕駛領域從研發到落地上車進程。
算力合作之外,阿里云的大模型也正悄然滲透進汽車的智能座艙中。
一周前,寶馬宣布牽手阿里,將基于通義系列模型聯合開發AI引擎,應用于寶馬新車型。事實上在寶馬之外,阿里云已經服務了90%以上的汽車品牌,包括一汽、上汽、東風、長安等國企,小鵬、小米、極氪、零跑等新勢力,以及寶馬、奔馳等國外車企。
這表明,阿里云的AI模型能力,正快速大規模落地到汽車場景。
據了解,開源的通義大模型允許車企調用成熟商業接口快速落地,又能基于開源框架讓大模型上車能夠“個性化”,具有品牌調性。在與阿里云確定合作后的不到三個月,零跑基于其百煉模型平臺,實現了大模型座艙的快速落地;長城的智能座艙底座也是在百煉平臺的支撐下進行打造。
此外,阿里云還能夠在提供算力支撐、大模型能力的同時,為車企的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阿里云的“靈動數據庫”技術幫助車企數據存儲成本下降20%;編碼助手“通義靈碼”為比亞迪、小鵬優化30%以上代碼。
汽車智能化領域步入繁榮的AI新世界,需要強大生態體系作支撐。阿里云手里,則掌握著一把通向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野心
在一眾汽車和科技公司大佬們的展望中,智能汽車不只是一個代步工具,更是住宅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由此將發展出新的生態。
這與阿里的AGI目標不謀而合。AI+云的戰略儲備,讓阿里云迅速在車企智能化領域攻城略地,成為不少車企離不開的“水電煤”基建。
但阿里的野心不止于此,它還要通過生態整合,實現人工智能的終極愿景--AGI(通用人工智能),這是阿里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們AI戰略的首要目標就是必須追求AGI,要不斷追求突破模型智能能力的邊界。”阿里集團CEO吳泳銘在早前的業績電話會上強調道。
吳泳銘將AGI定義為“能完成80%人類工作的智能體”,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勞動。當AGI實現的那天到來,千行百業固有的商業模式都將被顛覆、重構。
基于他的這番構想,阿里云將汽車視為“移動的智能體”,其構建的“端云協同”架構已顯露AGI雛形:車端模型持續學習車主習慣,云端調用通義大模型進行邏輯推演,這種“分布式智能”恰是AGI的早期形態。
近期阿里與智己的合作,便是基于這種理念。
3月17日,阿里和智己發布行業首個“IM AIOS系統”。據了解,通過通義千問大模型與高德地圖、餓了么等阿里系生態的深度耦合,阿里為智己打造了“AI外賣”場景,用戶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完成餐廳篩選、路徑規劃、無感支付的完整鏈條。
這種服務閉環構建的“AGI”能力,是傳統Tier1供應商難以具備的。當車機系統能無縫調用支付、物流、娛樂等阿里系服務,汽車產品也由此實現更高智能。
接下來,如果這套方案能夠在寶馬、特斯拉等全球車企復制,將孵化出超越蘋果CarPlay的生態體系,實現“車即服務”的終極形態。
此刻,阿里的AI戰略正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滲透,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勛就曾言,AI的終極目標是物理AI。對阿里云而言,在汽車行業嘗試的技術勢能,也可向制造、醫療、金融、科研、通信等領域復制延展,繼而構建一個更具場景和生態化的AI應用版圖。
據了解,阿里通義大模型已經服務了1000+政企客戶、商業銀行、互聯網公司、手機品牌、家電龍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仍在加速向各行各業滲透。
當通義大模型開始批量落地進入千行百業的業務場景,當企業的算力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一個更深刻的產業變革正在發生。而阿里云也在這場轉變中,改寫著傳統云服務的估值邏輯。
至此,阿里的野心已經逐漸顯現,它要將阿里云打造成新時期的基礎設施,獲得更快的增長,同時朝著AGI的烏托邦進發。
重估
AI時代風起云涌,阿里云不僅被視為阿里的新增長引擎,更成為投資者重估阿里價值的焦點。
2月中旬,阿里宣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創下中國民營企業在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歷史上最大規模投資紀錄。
豪擲數千億,阿里要搶占端云協同時代的戰略制高點。高盛預計,阿里這筆重磅投入約有8成將用于AI服務器,其余部分將用于通用服務器、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及其他業務板塊。
隨后,外資機構也紛紛上調阿里目標價。高盛就指出,在AI訓練、推理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這一投資計劃將顯著提升阿里云的AI競爭力。
從互聯網電商公司到AI科技巨頭,阿里云帶著整個阿里巴巴集團在身價重估的路上狂奔。
高盛Ronald Keung分析師團隊預計,阿里云的AI相關收入將在2026財年和2027財年分別達到290億和530億元,占總收入的20%和29%。進而助推整個阿里云在2026-2027財年實現20%以上的收入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阿里云持續面臨增速放緩的挑戰——從2019財年84%的營收增速降至2023財年的3.5%,但如今AI驅動的轉型,已使其連續六個季度重回三位數增長軌道。
隨著近期一眾全球巨頭向阿里拋來橄欖枝,阿里的AI也終于迎來大規模場景化落地和商業化的蝶變時刻。
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2月蘋果官宣與阿里合作,為國內iPhone開發人工智能功能,意味著阿里的AI能力被國際科技巨頭認可;隨后在3月,阿里又收到寶馬遞來的橄欖枝,未來寶馬要借通義模型塑造自己的AI座艙;如今,又傳出阿里與特斯拉的潛在合作。
這還僅是冰山一角。隨著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載體加入智能化浪潮,阿里云的服務邊界將持續擴展。
這場技術革命的終局,不是簡單的算力競賽,而是生態體系的全面競合。
眼下,騰訊云、華為云也在智駕數據、云計算等方面加速跟進,在這場剛剛起跑的競賽中,阿里云想讓自己處于領先身位,還得要加速狂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