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北京公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通知》,對全市的中招考試方式做了進一步明確。
北京2025年中考最大的亮點是考試科目和分值的變化,今年北京中考總分值從670分降到510分,取消了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四科的考試成績,改為了素質評價。
考試科目改革已經成了初中教育減負的大勢所趨,此前備受社會關注的長沙中考改革中,也宣布取消地理、生物的考試,而改為考查。北京則更加直接,把四門學科考試全部取消,這一變化對全國的中考改革有重大參考意義。
這一改變也預示著之前大家心目中的小四門已經發生了改變,之前被認為是主科的化學,被道德與法治取代。物理成為理工科基礎能力的唯一載體,道德與法治占比提升,折射出國家對科技創新與意識形態的雙重重視。
中考的科目和分值變化,也會直接反映在日常教學安排上。北京初二學生課表顯示,被取消考試的四門學科周課時減少40%。于此同時,科目改革也對教師崗位產生了很大影響,因為從考試變為考察,也就意味著這四門老師課時的減少,有可能造成部分小科老師被分流。
北京的中考改革,可謂是中學課程改革的終極版本。目前已經有10余個城市啟動中考科目調整,透過這些試點,可以窺見未來改革的三條主線:
一、科目設置梯度化:形成“核心必考+定向選考+素養考查”三級體系。
二、命題權力上移:2025年實現省級統一命題后,可能進一步向六大區域協作體過渡。
三、錄取標準復合化:北京東城區試點的“學業成績(60%)+實踐檔案(30%)+面試評價(10%)”模式,或將成為新模板。
改革之后,學生的中招成績差異進一步縮小,如果想考入理想高中,除了基礎學科的成績之外,還要求學生具備更多的綜合素質。比如上海閔行區,就將志愿服務、課題研究納入錄取指標體系,已有32%學生憑借非學科優勢進入重點高中。
不難看出國家中考改革的初衷,一是為學生減負,取消副科的考試,等于減少了初中知識的廣度和難度。二是推行素質教育,要求中學生必須具有更多的社會實踐,取消唯分數論,也讓素質選拔落到實處。
這樣的改革自然也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一些高中老師就發現,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這些科目中,一些原本初中就應該掌握的知識點,但學生卻一問三不知。
長沙某重點高中新生測試顯示,取消中考的生物科目平均分較三年前下降22分,地理經緯度判讀錯誤率上升至47%。一線教師反饋:“初中不考的知識點,學生就像沒學過一樣?!边@種斷裂或將導致初高中銜接出現“懸崖效應”,增加了高中階段的學習難度。
國家在減負問題上,方向是明確的。近年來多地推行的教育改革都是同一個方向和思路。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也要積極適應這些變化,從過去唯成績是論,慢慢的轉變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讓中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實踐,激發自己興趣,從長遠來說,一定是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把更多的時間從課堂移到課外,讓中學生自主選擇未來的學習方向,不必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考試上,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