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自然節氣,又是人文節日。《河南新聞聯播》推出《詩詞里的“清明限定”》,讓我們在一詞一句中,了解獨屬于清明的傳統習俗,品味其中承載的深厚文化與情感。
《望江南百調》清·黃惺庵
揚州好,勝日愛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繡鞋游女踏莎行,處處放風箏。
這首詩描繪了清明時節,人們踏青放風箏的閑適生活。從宋代起,放風箏就是人們清明節固定的娛樂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放風箏的場景。經千年傳承,北宋都城汴京的風箏工藝至今不絕,“宋室風箏”就是其中的代表。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室風箏”傳承人 宋長虹:直播間的寶寶們大家好,最近很多粉絲問我,我們登上時尚芭莎的這只蝴蝶風箏是怎么做成的,那今天就通過現場演示跟大家講解一下。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室風箏”傳承人 宋長虹:宋室風箏多取材我們常見的蟲、魚、鳥、獸,比例和形狀都與真的相似,畫工精巧,它左右翅膀里面都有對稱的留白處,有國畫元素,我們全部堅持純手工制作,整個制作過程下來需要三十多個小時才能完成。
北宋皇帝宋徽宗常常自己親手制作風箏,在皇宮內放飛。他還親自出版《宣和風箏譜》,是關于風箏藝術的最早著作。后來風箏繪制慢慢流入民間,為了避免給家人招惹麻煩,“宋室風箏”祖上只在室內制作售賣,所以“宋室”的稱呼由此而生。“宋室風箏”傳承至今,每一代都有創新。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室風箏”傳承人 宋長虹:我們現在將風箏做成簡單易操作的材料包,用體驗課來推廣我們的非遺文化,我們也做了一些文創的產品來讓它更受年輕人的喜愛。
從2017年開始,宋長虹開設傳統手工藝文化體驗課程,更是在清明節前后走進校園,教大家制作風箏,推廣非遺文化。
開封市五一路小學學生:今天這是我自己親手制作的風箏,我非常開心。
如今,放風箏更多成為了人們一項休閑娛樂活動。每到春天,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