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林州人民削山鑿渠建成“人工天河”紅旗渠,如今通過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工程等,打造節水農業與生態旅游新模式,實現從“人工天河”到“生態樣本”的綠色蝶變。
林州市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所所長 張學義:早晨來巡渠的時候,你現在都能聽到這個鳥聲。是吧,以前那光禿禿的山,哪有鳥啊,林縣(今林州市)以前是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紅旗渠水改變了林縣人民。
這些年來,林州持續推進生態治理,累計修復礦山超292公頃,河道治理百余公里,新增林地2萬公頃。從劈山引水到生態修復,發展方式在變,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卻一脈相承。
林州市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合澗所所長 張學義:老父親經常對我說,他們那代人把渠修成了,一定讓我看好渠、管好渠、護好渠,服務好老百姓用水,把紅旗渠(精神)給我一定要傳承下去。
紅旗渠肩負著林州54萬畝農田的灌溉重任,張學義所在的合澗區管理所管轄紅旗渠49公里,要保證林州市2.8萬畝高標準農田的灌溉用水。林縣人民用生命換來的紅旗渠,現在成了百姓的“幸福渠”。截至目前,灌區新增年節水能力約1200萬立方米,預期將減少灌區農業灌溉水量近12%。
地點:合澗區高標準農田
林州市合澗鎮大付街村農戶 張迎波:總共20多畝地,之前澆地時候,需要兩天兩夜才能澆完,現在通過這個管道,一天時間就可以把活輕松干完。之前成本的話大概50多塊錢一畝地,現在就是5塊左右。
與此前種田“靠天吃飯”相比,如今,農戶只要動動手指,IC卡一刷,紅旗渠水就被送到了田間地頭,不僅省時、省力,更大大節約了用水。
林州市紅旗渠灌區服務中心灌溉科副科長 郝付強:這個是我們剛建的、正在試運行的這個數字孿生平臺。根據我們這個供需水模塊,可以計算出一個需水量。利用這個水量的調配模型,可以實現灌區的水量調配,提高水的有效的利用率。
紅旗渠灌區運行60年來,累計引水130億立方米,農業灌溉供水60億立方米,澆灌農田4700余萬畝次。不止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支持;紅旗渠的生態紅利,也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
林州市姚村鎮水河村村民 馬玉鳳:像咱身邊的,這一片這都是我家的果園,總面積有300多畝。最多的時候,我們果園里能接待六七百人,甚至有時候上千人。
60年來,林州市依托紅旗渠推動生態系統逐步修復,生物多樣性日趨豐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境內淇河、淅河、露水河、洹河四條河流地表水環境質量全部達到目標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林州市姚村鎮水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范俊朝:紅旗渠給我們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看我們村發展了這個果園,總共面積有1600多畝,都是用紅旗渠水澆灌的。林果產業帶動了我們水河村,總產值有500多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從戰天斗地到人水和諧,紅旗渠用一泓清水寫下新時代答卷:當年開山炮響處,今朝已是綠水青山。這條流淌著精神血脈的"生命渠",如今正以科技為筆、生態為墨,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