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燈和鮮花圍繞下的烈士陵園
3月23日晚8時許,廣西那坡烈士陵園,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奏會開始了。60歲的朱豫強鼓足腮幫子,用薩克斯吹奏《懷念戰友》《祈福》《我的祖國》等歌曲,聲音低沉、婉轉而悠長,曲調在方寸之間的墳塋墓碑前,久久盤繞。久久盤繞著的,還有鮮花、美酒和香火。瞬間,這座偏居一隅的陵園在長明燈的映照和鮮花的烘托下,暖意融融。
演奏結束后,長眠于此的戰友無法再用掌聲來回應朱豫強的付出。但他默默收拾樂器時,一旁的烈屬涌了上去,緊緊抱著他說:“謝謝你!”
這是朱豫強廣西之行的第一場演奏會,但并不止于此。3月23日至30日,在廣西6個邊境縣(市)的8座烈士陵園里,朱豫強一次次吹奏著前述曲目。
3月27日,南山烈士陵園內,一些通過直播看到演奏的戰友敲出這樣的字句:“山高水長,路途遙遠,我們年事已高,感謝你們代我們去看望戰友……”朱豫強見狀,轉身給朱豫剛深鞠一躬,算是把線上戰友感激的話語轉給了哥哥。可他再次抬頭時發現,淚水已盈滿哥哥的眼眶。
朱豫剛掏出紙巾,悄悄擦拭。“我弟在吹奏時,直播的燈光恰好打在一座墓碑上,我看到一名烈士的照片,他臉龐稚嫩,犧牲時才19歲……”朱豫剛頗有感觸地說:“那是我們的青春啊,仿佛40多年前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就在昨天,但我的弟兄已經犧牲了。”
在過去40多年里,每到春天,朱豫剛都記得和戰友們曾有個“春天的約會”:每年清明前夕,到位于廣西邊境的烈士陵園內,看望長眠于此的戰友們。
今年清明前夕,朱豫剛又一次赴約。朱豫剛曾入選“中國好人榜”,獲評長沙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01
一句戰場的約定
一場場跨越千山萬水的奔赴
3月31日,完成廣西邊境8座烈士陵園的祭掃后,朱豫剛一行30多人以南寧為集散地,各自奔赴在歸家的路上。這是自1984年以來,朱豫剛連續42年到廣西邊境的烈士陵園為戰友祭掃。
▲在烈士陵園內,朱豫剛為烈士擦拭墓碑
這場跨越千山萬水的祭掃,源于他和戰友在戰場上曾許下的約定。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場戰斗中,戰友王幼連對朱豫剛說:“這場戰斗會打得很殘酷,我們要有個約定才行,就是誰犧牲了,活著的人要幫忙照顧一下對方的父母,然后每年到廣西掃個墓?”朱豫剛說:“沒問題!”“見到周幸福時,你也和他說一下。”臨走前,王幼連又補充了一句。
回到陣地,朱豫剛把這個約定告訴周幸福,周幸福說:“這是好事,我也參加。”當時,廣東的一名新兵叫高俊震,他聽后說:“我也參加行不行?”朱豫剛還是那句話:“沒問題!”就這樣,朱豫剛和他們3人有了個戰場約定。
戰斗打響后,周幸福犧牲了。緊接著,朱豫剛親眼看到高俊震在一枚炮彈中喪生,他自己也被一枚炮彈炸得七竅流血,陷入昏迷。經搶救,朱豫剛醒了過來,但他肺部和腎臟受到重創。幾天后,壞消息再度傳來,王幼連也犧牲了……朱豫剛成為這場約定的唯一幸存者。
1982年,19歲的朱豫剛離開部隊,回到湖南長沙老家苦讀兩年,之后考上大學。1984年,帶著錄取通知書,橫跨1000多公里,他從長沙來到廣西憑祥,在祭掃3位戰友的同時,也告訴他們自身近況。
1984年,朱豫剛乘坐的是武漢至湛江的綠皮列車,早上7點多,他從長沙上車,次日凌晨2點多,火車抵達廣西的黎塘火車站。之后,他從黎塘鎮坐了2個多小時的大巴車趕到南寧火車站。“幸運的話,當天可以趕上從南寧火車站開往憑祥的大巴,那趟車早上7點多開,趕不上就只好在南寧住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再坐大巴到憑祥,一般下午4點多就到憑祥了。”朱豫剛說,光是在路上,當時一個來回就耗費4至5天。
“來到憑祥后,還要走十多公里山路。路上,我買了兩瓶桂林三花酒和一把香蕉后趕到烈士陵園里,把香蕉擺好、酒倒好后,我就坐在戰友墳塋前和他們聊聊天。”朱豫剛說,此后每年清明前夕,他都來到陵園看望戰友,和他們訴說過去一年的變化。這些年,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他盡力幫犧牲的戰友照顧其年邁的父母。
02
一聲聲碑前的哭泣
一場場更大規模的祭掃
隨著經濟條件改善,朱豫剛不僅祭掃上述提及的三位犧牲的戰友,也祭掃其他熟悉的戰友,甚至擴大到三位戰友安葬所在地的整個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內的154名烈士。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朱豫剛(左一)在廣西邊境陵園祭掃時,和烈屬等一起合影
“條件不好時,我就買一些香和簡單祭品,條件好時,我盡量給他們獻上香噴噴的鮮花。”朱豫剛說,更大規模的祭掃始于1999年在廣西匠止烈士陵園的偶遇。
那是1999年3月下旬的一天,朱豫剛在匠止烈士陵園給熟悉的戰友祭掃時,碰到一位來自廣東潮汕的老母親,她帶著小兒子和兒媳婦來祭掃。當時,老母親對著墓碑自說自話,朱豫剛聽不懂她的口音,廣西憑祥群眾向朱豫剛翻譯那位潮汕母親的話——
“兒子啊,你犧牲20年了,我第一次來看你。對不住了,路途遙遠,這也許是我最后一次來看你了。”聽到翻譯出的這些話語時,朱豫剛忍不住哭了。
當這位老母親踉踉蹌蹌走下陵園的階梯時,朱豫剛大步迎了上去說:“老母親,這里面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的孩子,也都是我的戰友和兄弟!以后,你來不了也不要緊,我幫你祭掃!”
▲3月30日晚,朱豫剛率隊祭掃下的防城港城北烈士陵園
這樣,2000年開始,朱豫剛買了個大花圈和一捆香去祭掃匠止烈士陵園里的所有烈士。后來,隨著條件好轉,朱豫剛都給他們買了鮮花,點上長明燈,換上鮮艷的五星紅旗。他的祭掃范圍不斷擴大。三年前,進一步擴大到位于百色市境內的那坡烈士陵園和靖西烈士陵園。到今年3月,朱豫剛的祭掃范圍再次擴大到防城港市境內的城北烈士陵園。
至此,朱豫剛終于完成對在廣西境內8座烈士陵園近8000名烈士的祭掃活動。這8座陵園,橫跨崇左、百色和防城港3個地級市的6個縣(市)。朱豫剛的祭掃成員,也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
▲祭掃活動
每年3月,朱豫剛會把手頭工作提前安排好并購買大量鮮花和長明燈。隨后,大家從四面八方匯聚廣西,一同祭拜戰友。“今年,我從云南等地購買13萬枝鮮花并將它們扎成近8千束花,100多個花籃。”
和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朱豫剛把他弟弟朱豫強也叫來。朱豫強小他2歲,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平時喜歡吹奏薩克斯。今年,為給戰友們演奏好這些曲目,他讓朱豫強特意提前半年專門訓練吹奏《懷念戰友》等曲子。
▲朱豫強吹奏薩克斯
提及這樣做的原因,朱豫剛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正是他們的犧牲,才托起人民的幸福和祖國的繁榮昌盛。我們要帶著感恩的心,走進烈士陵園,祭拜英烈。”
03
一輩子的牽掛
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奔走
不少朋友也勸朱豫剛“放下”,因為“走這么多年,也夠了”。但朱豫剛做不到,他說,這40多年來,回到廣西給戰友祭掃已成為習慣。“每年清明前夕,我的腳步就不由自主地朝廣西這邊走。”朱豫剛說,“此刻,放下所有,我只想回到和戰友曾戰斗過的這片熱土”。
勸朱豫剛“放下”是因為感覺他為此付出很多。“我之所以還能來看望他們,就因為有他們的犧牲,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說,“和戰友的犧牲相比,我這點付出算得了什么,這里畢竟有我和他們的青春與熱血”。
何況,每次走進烈士陵園,對朱豫剛來說也是充電,汲取正能量。“每次祭掃結束返回,我又可以滿血復活地投入工作中。”
“對我來說,除了工作,祭拜戰友就是最重要的事。”朱豫剛說,在微信朋友圈,他每天都轉發5至6條懷念戰友的視頻或文章。一開始,別人感覺“不正常”,但如果有一天他遲發或不發了,朋友就會給他私信:“怎么了?你是不是生病了?”朱豫剛笑著說,“如今,我哪天不發朋友圈懷念戰友了,他們反而感覺不正常了”。
▲朱豫剛
甚至,同一條視頻,朱豫剛也會反復轉發。“有時,我看他朋友圈轉發,就點進去想點贊,結果發現,我以前點過贊了。”退役軍人關木戈說。
“確實,有的視頻,我一年就轉發了40次。”朱豫剛直言,每天,他都像打雞血一樣,在轉發相關視頻和文章中,不斷傳達其對戰友的思念。
▲壯鄉兒女穿著民族服裝參與祭掃
在湖南株洲,朱豫剛還建了個微縮版的英烈堂。“安葬在廣西邊境的7000多名烈士的名字都被記錄下來,”朱豫剛說,哪怕有一天走不動了,也還可以就近和弟兄們說說話。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韋星 發自廣西
編輯 郭宇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