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農林雙朗小學的學生在AI課堂上與“李白”共話詩詞意境,當范羅岡濱江小學的科創團隊用智慧平臺設計“智能東藝宮燈”,這些場景正詮釋著蓬江區作為2024年廣東省中小學校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實驗區的先鋒實踐。
2025年,區教育局錨定“人工智能+教育”戰略,全面啟動“AI+大數據”高效課堂重構與“科學素養培育”項目化課程建設兩大行動,以少科院機制為紐帶,構建起“課堂變革-課程創新-生態重構”三位一體的教育數字化發展體系。
示范引領:雙校破冰定義AI教育新范式
01
在農林雙朗小學的省級教研現場,語文課堂借助AI工具讓《送元二使安西》的離別詩意跨越千年,學生與“AI王維”對話,在數字微光中體悟詩韻;數學課上,AI助手“星火”將抽象的幾何概念具象化,通過“切土豆”視頻直觀展示長方體結構。這些實踐正是“AI+大數據高效課堂重構行動”的縮影——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教學場景智能化、資源精準化、評價個性化,助力課堂效率躍升30%以上。
01
范羅岡濱江小學則展現了“科學素養培育”項目化建設的突破性探索。在區少科院聯動下,該校與校外基地企業深度合作,開發“智能東藝宮燈”“物聯網數字農場”等跨學科項目,帶動全區組建80多支少年科創團隊。在智慧平臺賦能數字素養培育教學現場會上,該校展示的《四季與地球公轉》AI課堂,借助3D動畫與虛擬實驗,將抽象的天文知識轉化為直觀體驗,學生高階思維參與度提升超40%。
這兩場課堂創新實踐活動得到了省級專家團隊高度評價,華師大、廣二師人工智能及信息化專家們紛紛表示:蓬江區這樣的創新課堂,將AⅠ+大數據技術深度應用于課堂的探索和實踐,效果很好,課堂改革的步伐走在全省前沿水平,作為全省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實驗區,應用工作很扎實,具備示范性。
全域賦能:構建智慧教育生態體系
02
兩所學校的創新實踐,折射出蓬江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性布局。依托少科院搭建的“校-企-研”協同平臺,蓬江區聯合高校專家、科研機構及科技企業,共建16所基地學校與5個校外實踐基地,形成“項目孵化-課程開發-成果輻射”的全鏈條生態。同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深度融入教學,全區中小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課堂,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提升至95%。
機制創新:釋放基礎教育變革動能
03
蓬江區充分發揮“示范區先行優勢”,在資金保障、師資培養、課程融合上多維突破。通過“雙融雙創”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計劃,實現全區教師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培訓全覆蓋,并引入高校專家與企業導師聯合授課模式,構建分層分類的教師成長體系;設立多元化基金項目支持AI試點校建設,推動教育裝備智能化升級;創新“學科+AI+勞動教育”融合機制,打造“數字化賦能勞動教育”省級優秀項目,形成可復制的跨學科教學范式。
數據亮眼:數字化轉型成果凸顯
04
歷經兩年攻堅,蓬江教育交出亮麗答卷:全區教師100%通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考核;學生在省級以上科創賽事獲獎數達276項,其中人工智能大賽榮獲12金、23銀,獲獎人數位居全市前茅;區域教育質量監測顯示,學生高階思維指標提升37%,家長對智慧教育滿意度達96.2%。
從兩所學校的創新破冰到全域教育的生態重構,蓬江區正以人工智能為支點,撬動基礎教育深層次變革。隨著“教育數字化行動計劃”的深入推進,這座灣區之城將持續擦亮“廣東省中小學校人工智能試點應用實驗區”金名片,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學變革書寫“蓬江范式”。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區教育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