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款電車的駕乘人員因開啟智駕,導致車輛發生碰撞而起火,最終車內三名女生因車門無法打開沒有一人能逃生而全數死亡,讓人們再次對電車的起火問題關注起來,對此央視就曾報道過,指出電車起火到駕駛室起火僅有64秒,留給車主逃生的時間極短。
電車燃燒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電車的電池自身特性導致,電池本身含有巨大的能量,電池本身又含有氧化劑,如此情況下一旦遭受外來撞擊,導致短路等問題,電池就會瞬間起火,迅速蔓延。
電池自身含有氧化劑,還導致了即使電池自身即使采取了阻燃設備,也無法阻止電池起火蔓延,因為電池自身的氧化劑和能量就會導致延燒持續,即使有消防員噴灑滅火劑,都無法滅火,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電車燒剩骨架。
在歐洲就曾有消防部門一旦發現電車起火,消防員直接將電車推入水池,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他們噴灑多少滅火劑都無法阻止電車火災,唯有用這種方式還有一些可能性阻止電車持續燃燒。
面對電車存在的這種隱患,一些電車企業為了強調自家電車的獨特功能,給汽車塞入了盡可能多的設備,諸如冰箱、電視、互聯網設備等等,這類設備的增加其實增加了電池的負擔,唯有進一步加大電池的容量。
如此其實會進一步增加電池的風險,首先是電池的容量增加,將讓電車的安全風險進一步增加,畢竟電池容量越大,它含有的能力和氧化劑就越多,如此一旦起火,火災的蔓延速度更快、烈度就更強。
其次是增加了這些設備的情況下,車上的電纜線路進一步增加,這些電纜線路本身就會發熱,汽車為了節省空間以及其他考慮,電纜線路往往會集中放置,集中在一起的后果就是電纜線路的發熱積聚在一起,加快線路的老化,在電路老化之后更容易導致短路而發生火災。
再次就是更多設備放置在車上,一旦車輛起火,車內的諸多設備都成為助燃物,如此電車起火后燃燒速度也會進一步加快,進一步縮減車內駕乘人員的逃生時間。
與此同時,電車的風險本來就比燃油車高,這些電車為了增強電車的創新科技屬性,采取了隱藏式門把手,這些隱藏式門把手采取電子控制,甚至一些還會節省機械結構,在車輛起火的時候,電路迅速斷電,增加了車內駕乘人員的逃生困難,甚至直接將車門鎖死,將車內人員活活燒死。
之前中國臺灣曾報道某藝人,搭乘網約車的時候,因為車內的開門開關采用特殊設計,導致他未能順利開門,以至于與司機產生糾紛,這進一步體現了這些所謂創新設計的開門結構和隱藏式門把手其實不利于乘客的安全,與電車的爆燃特性結合在一起,后果尤為嚴重。
這單事故的導致的后果,值得整個電車行業反思,電車的起火風險本來就高,他們所采用的諸多創新反而進一步增加了車內駕乘人員的風險,如此做法真的合適么?長久下去,這些做法會不會反噬這個行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