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先生,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農歷)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鳳凰縣城,土家族人。中國國家畫院院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是現當代中國文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藝術家。
性情、天真、坦蕩
敢作敢為,玩世不恭,活得自由自在
這是很多人對黃老的第一映像
說他是現實版的周伯通
住著一個人間少有的有趣靈魂
15歲輟學后就外出謀生
28歲成央美最年輕的教授
50歲考駕照,70歲去意大利游學寫生
80歲給《時尚雜志》做封面模特
93歲開跑車,活著想辦葬禮
他設計的生肖郵票,時隔40年
價格翻了30萬倍,超過百萬
成為中國郵市的神話
即使年過九十他依然語出驚人
“我最后一次進入女人的身體
是參觀自由女神像”
“教授滿街走,大師多如狗”
“為什么要穿衣服,裸著最好”
不起眼的尋常生活
卻被他玩得個性滿滿
你沒想到的,他都做到了
他就是藝術大師黃永玉
黃永玉與齊白石先生在一起
1949年黃永玉和梅溪在香港干諾道中華總商會《港九勞軍展覽》現場
1958年黃永玉畫壁畫
1962年黃永玉在校尉營美院宿舍刻花卉
沈從文和黃永玉
1990年代,戴澤與黃永玉在戴澤展覽上
1998年,黃永玉與王琦在“萬荷堂”
2003年,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向老一代美術家頒發“中國美術金彩獎·終身成就獎”(左起:黃永玉、王琦、力群、曾竹韶)
鵝城 28×20cm 1946年
風車和我的瞌睡 36.5×22.5cm 1947年
翠翠和爺爺 13.5×18.5cm 1947年 沈從文小說《邊城》插圖
臺灣食攤 38×36cm 1948年
我在海上一輩子 29.5×29cm 1948年
獅子與狐貍 13×12.8 1951年
蝸牛 12×13cm 1951年
自家的飛機 21.5× 16cm 1953年
大風雨和蜘蛛 25.5×16cm 1953-1954年 馮雪峰《寓言》插圖
新的聲音 37.5×25.5cm 1954年
春天來了 24×35cm 1954年 張梅溪兒童文學《在森林中》插圖
森林之路 27×40cm 1954年 張梅溪兒童文學《在森林中》插圖
伐木者 15×20cm 1954年 張梅溪兒童文學《在森林中》插圖
魯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工作者 35×45cm 1954年
齊白石 24×34cm 1954年
阿詩瑪 25.5×12.9cm 1955年
小鹿你好 40×26.5cm 1957年
森林小學 30×39cm 1957年
植樹 15×19cm 1958年
進山 40.5×30cm 1958年
大伙的食堂 1960年 32×27cm 木版套色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春潮 40×55cm 1961年
葫蘆信 25.8×33.5 1961年
夏天的花 25×34cm 1962年
雷鋒像 木刻 21.5cm×19.5cm 1963年
頤和園 66×80.5 1964年
往事回憶 65.5×113cm 1964年
1980年猴票設計
那四月暖和的風 83×49.5cm 1983年
黃永玉 《荷花中秋》 1985年
薔薇 38×33cm 1990年
黃大 1991 于翡冷翠 20×29 1991年
柘枝舞 295cm×550cm 2008年
九荷之?!?56cm×284cm 2011年
兔年生肖畫 2011年
別輕蔑少年時期感動過的東西
失戀算什么呀
你要懂得失戀后的詩意!
真摯比技巧重要
所以鳥總比人唱得好
躺在地上過日子,貼著土地過日子
有個好處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兒去
我的經驗是
碰到任何困難都要趕快往前走
不要欣賞那個讓你摔倒的那個坑
人生如踢足球,進幾個漂亮球而已
只有一塊錢的窮朋友,可以分你五角
去幻想你的億萬富翁朋友會分給你多少
你肯定是只傻蛋
不順眼的事,習慣了就行
苦的事,挨慣了也行
只是萬萬不要覺醒!
送兩斤蘋果,要齊白石的畫
齊白石不干,從此得了個小氣的名聲
你說,誰小氣?
"錢多到一定程度,才知道原來沒有用"
這句話沒有人信,卻是千真萬確
自從用錢能買到一切的那一天起
所謂的道德、文化和情感就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我笑過禿子,所以我也禿了
與一個聰明人談話是幸運的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聰明的人談話
讀一萬本書就是和一萬個聰明的人談話
多劃算呀!
聽笑話的反應,最容易檢驗智商
我有不少尊敬的前輩和兄長
一生成就總有點文不對題:
聶紺弩先生最后以新式舊詩傳世,簡直是笑話!
沈從文表叔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是服飾史圖錄
讓人哭笑不得;但都是絕上精品
從容,再老的人也美
余年過七十,稱雄板犟
撒惡霸腰,雙眼茫茫,早就歇手
喊號吹哨,頂書過河
氣力既衰,自覺下臺
殘年已到,板煙釅茶不斷
不咳嗽,不失眠數十年
嗜啖多加蒜辣之豬大腸,豬腳
及帶板筋之牛肉,洋藿、苦瓜、蕨菜
瀏陽豆豉加豬油渣炒青辣子
豆腐干、霉豆豉、水豆豉無一不愛
愛喝酒朋友,愛擺龍門陣
愛本地戲,愛好音樂,好書
討厭失禮放肆老少
尤其討厭油皮涎臉登門求畫者
逢此輩必帶其到險峻亂木山上亂爬
使其累成孫子,口吐白沫說不成話
直至狼狽逃竄,不見蹤影
不喝酒,不聽卡拉OK
不打麻將及各類紙牌
不喜歡向屋內及窗外扔垃圾吐痰
此屋亦不讓人拍電影及旅游參觀
1 9 2 4
7月9日
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
(今常德市鼎城區)
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
土家族人
半歲時隨父母回鳳凰老家
他的父親是當地男子小學的校長
母親是當地女子小學的校長
對他來說故鄉不只是記憶
不只是人到他鄉之后的刻骨留戀
而是一種藝術上的必不可少的想象
一種不斷地能夠提供創造力的源泉
因為家境貧寒
12歲的黃永玉
背著小包裹一個人坐船離開了家鄉
在陳嘉庚先生辦的集美學校讀初中
慢慢接觸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念書念到中學
念了三年念到二年級
初中留了五次級
抗戰時期,集美學校是很大的一個學校
圖書館有六層樓
他基本上把圖書館的那些書從頭到尾都翻了
圖書館中午關門常把他鎖在里頭
吃不成飯他索性就躺在過道的地毯上讀起來
正是這些廣泛的閱讀讓黃永玉終身受用不盡
1 9 3 8
14歲那年
參加金華野夫、金逢孫二先生
主持的中國東南木刻協會
并且開始發表作品,慢慢地小有名氣
天鵝蛋
1 9 3 9
木刻《下場》發表在福建永安
宋秉恒先生主持的《大眾木刻》月刊上
得到有生以來的第一次稿費
在離開集美學校后
十五六歲的黃永玉當過瓷場小工
戰地服務團團員、學校教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
流浪在福建、江西等地
靠繪畫和木刻謀生,歷盡了滄桑
1940 - 1941
手印木刻集《烽火閩江》(25幅)
王淮作序
愛情故事
1 9 4 2
十八九歲時的黃永玉
來到了江西一個小藝術館里工作
在那里,他碰到了一個
美麗大方的廣東姑娘張梅溪
姑娘的天真純樸及聰明伶俐
深深地吸引了他
張梅溪的父親是一位很有錢的將軍
在家庭熏陶下從小酷愛藝術和文學
當時有好多人都在追求張梅溪
其中有一個在航空站工作的青年
人長得很瀟灑,他知道梅溪很喜歡騎馬
每次都要牽一匹馬來邀請她出去到大樹林里游玩
黃永玉心想這下麻煩了,自己連自行車都沒有!
但他沒有放棄對女孩的追求
通過側面打聽,黃永玉了解到
這個航空站工作的青年人品不怎么太好
愛表現、愛夸耀自己,梅溪倒有點反感了
為了打敗競爭對手,贏得芳心
黃永玉選擇定點吹奏小號,向姑娘展開了攻勢
后來,他就去理發店了
理完發,他心里還想著他的那塊梨木板
想萬一她不送怎么辦?
不送可就糟糕了
正當他愁眉苦臉之時
張梅溪早給他送來了一塊他想要得到的木板
從那以后,他們成了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
他們倆相愛的事不久就傳到了張梅溪的父親耳里
將軍將女兒狠狠地教訓了一番
她的家人也沒有一個人同意的,都很反對
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她不能跟一個流浪漢結婚
但此時張梅溪的心
早已被丘比特的愛情神箭射中了
消滅打手
1942 - 1943
執教福建長樂培青中學
從事木刻創作
自印木刻集《春山春水》
木刻《春天的樹》《三.八那天》
發表于福建仙游縣《閩中日報》
(單復先生編輯)
劉??抽?/p>
1944 - 1945
在江西信豐為詩人野曼、彭燕郊、黎焚薰的詩歌刻插圖
為兒童文學作家賀宜《旋律的童話》作木刻插力作
《失樂園》《拜倫像》《自刻像》《瑪耶訶夫斯基像》
在尋鄔縣舉辦個人風景畫展
在上猶縣刻《饑餓的銀河》《東北啊!》《小草》等
1 9 4 6
在福建南安芙蓉村國光中學任教
刻芙蓉村風景11幅
黃永玉感到很沮喪,傷心地離開了張梅溪
只身一人來到了贛州
在那里,他很快找到了一份報館的工作
有一天,正當他難過之時
忽然接到了她從贛州打來的電話
告訴他自己從家里跑出來了
黃永玉聽了驚喜萬分
她沒有錢怎么跑出來的呢?
原來,有一支由地下黨
組織的演劇隊正在韶關演出
張梅溪以出去看戲為由從家里跑了出來
她把金鏈子拿出來賣了
然后坐了黃運車來到了贛州
時花
黃永玉馬上從朋友那借來了一輛自行車
騎快車直奔60公里外的贛州
離贛州還有10公里路,已是晚上10點多
天黑了,完全不能騎車了
他便找了個雞毛店住了下來
店里沒有被子,他只好用散的雞毛蓋在身上當被子
他太興奮了,無法入睡
只覺得全身都在被跳蚤咬……
第二天一大早,他把身上的雞毛拍干凈
然后再騎車趕路 —— 去接自己的新娘
趕到贛州,她一見到頭發上全是雞毛的他
笑得差點流出了眼淚
黃永玉對眼前的幸福不免有些擔憂
試探地問她:
“如果有一個人愛你,你怎么辦?”
她故意說:“要看是誰了?!?/p>
黃永玉說:“那就是我了?!?/p>
她回答:“好吧?!?/p>
兩人相約從此永不分離
黃永玉把她領到一個朋友開的旅館里安頓了下來
黃的一些文學界、藝術界的朋友都撮合道
:“結婚吧,反正她不要回去了?!?/p>
就這樣,他們在那個小旅館里舉行了
一個簡單卻很有意思的婚禮
在《雅人樂話》一書中
黃永玉在他的《音樂外行札記》中
有一段文字記錄了他的這段愛情經歷:
“我年輕時節衣縮食,在福州倉前山百貨店
買了一把法國小號,逃難到哪里都帶著
刻完了木刻就吹吹號,冀得自我士氣鼓舞
那時,我剛剛認識第一個女朋友
遠遠地看到她走近,我就在樓上窗口吹號歡迎
女朋友的家人不許她跟我來往,說:
‘你嫁給他,沒飯吃的時候
在街上討飯,他吹號,你唱歌’
抗戰最后的那幾個月逃難,我把小號失落了
去年,我在九龍曾福琴行用了近萬元重新買回一把
面對著我50年前的女朋友說:
‘想聽什么?’
如今,嘴不行了,剛安裝假牙,加上老邁的年齡
且沒有按期練習
看起來要吹一首從頭到尾的曲子
不會是三兩天的事了”
夫妻情深
1 9 4 7
經野夫、李樺、陳煙橋、章西涯先生介紹
在上海參加中華全國木刻協會
致力于木刻運動與創作活動
刻反饑餓、反內戰的木刻傳單及其他木刻
任教于上海閔行縣立中學
先后在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參加上海美術作家協會
隨畫家張正宇、陸志庠先生赴臺灣編輯創作
《小食攤》《按摩女》《牛車》石刻《杵歌》等
1947年作 吹笛(沈從文小說插圖)
1947年作 哥在山上打石頭
1 9 4 8
夫妻倆來到香港
那時黃永玉在畫壇上還沒有名氣
整天干著木刻——那是需要心和力交融的
而愛情的滋潤使黃永玉勤奮耕耘
他的藝術靈感也隨之奔涌而出
他的木刻畫在香港漸漸有了名氣
很多人爭相購買
1948年作 親人來到如一家齊心協力收莊稼
1948年作 娃娃
在香港參加"人間畫會"
從事木刻創作,作自由撰稿人
任電影編導(《海上故事》《兒女經》)
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
1949年作 造船
1949 - 1966
第二次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個人畫展
第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舉辦個人畫展
參加港九慰問解放軍的《勞軍畫展》
創作木刻《勞軍圖》
1949年作勞軍圖
經嚴慶樹、羅承勛先生介紹
任《大公報》臨時美術編輯
回北京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
先后任講師,版畫系副教授、教授
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
先后任理事,常務理事、副主席、顧問
創作木刻《齊白石像》(1954)
《雪峰寓言插圖》《葉圣陶童話》插圖
《森林組畫》及《阿詩瑪》 插圖(1956)等
創作森林建設組畫郵票四枚
1952年作 阿詩瑪插圖
在美協美術館舉辦西雙版納寫生展
1953年作 公雞和蜈蚣
1953年作 虎
1 9 5 3
2月,黃永玉聽從了
表叔沈從文先生的勸告
與妻子張梅溪抱著
7個月大的兒子從香港來到北京
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科任教
張梅溪是一位很有愛心的女人
她和先生一起悉心飼養了一大堆的動物
家里不僅有狗,還有貓頭鷹、火雞
甚至還有猴子、狗熊、小梅花鹿……
當他們一家子帶著這些動物一起
住進美院宿舍的大雜院時
讓許多人都感到非常意外
真不知道他們夫妻是
怎樣應付那些可想而知的麻煩的
住進了美院這個大雜院里
他們結束了長期的漂泊
至此似乎應該安定下來了
1953年作 猴
1955年 版畫《阿詩瑪》31x23cm
1955年作 淘氣的小熊
張梅溪《在森林中》插圖
1 9 5 6
這段日子里
黃永玉由于有夫人的悉心照料,生活的安定
創作木刻《春潮》《阿詩瑪》轟動中國畫壇
而后,他又開始學習國畫
他喜歡上了梅與荷花,他筆下的荷花
在形態、色彩、風韻上獨具一格
令人眼前—亮
對于黃永玉來說
沒有什么比自由和創作更重要
然而這位自稱湘西老刁民的黃永玉
他的特立獨行、敢怒敢言
寧為玉碎、不求瓦全的倔強性格
沒給他少惹麻煩
出版《黃永玉木刻集》
1956年作 阿詩瑪在牢中
“文革”期間
被“四人幫”指控為
反動學術權威受到批判
而后,又因為在“北京大飯店”
畫了一幅《貓頭鷹》遭到殘酷迫害
被遣送回家鄉鳳凰
1957年作 小羊回家
1957年作 播種
1958年作 祝賀中東人民勝利
1957年作寓言《公雞和狐貍的故事》
1958年作 躍進歌
搞“四清”的時候
因為黃永玉寫了《罐齋雜技》一文
上綱到“惡毒攻擊社會主義”的程度
其中印象最深的,如
“拉磨的驢子:咱這種日行千里可也不易呀!”
當時被批判為諷刺“大躍進”,攻擊“三面紅旗”
后來,他白天半天挨批斗,晚上回到家
就半夜三更開始畫畫
妻子在一邊替他把窗簾拉上
有時一畫就是一通宵
一聽到外面有響聲
妻子馬上要他將東西收起來
不敢再畫了
在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里
和黃永玉患難與共相依相伴是他的家人
一家人被趕進一間狹小的房子
房子緊挨人家的墻,光線很差
張梅溪的身體本來就弱
加上這一打擊就病倒了
黃永玉心急如焚,請醫生治了也不見好
他靈機一動
在房子墻上畫了一個兩米多寬的大窗子
窗外是絢麗的花草
還有明亮的太陽,頓時滿屋生輝
1958年作 在十萬斤一畝的稻田上跳舞
1958年作 植樹
1958年作 收麥子
1958年作 晚年樂
1958年作 做了幾十年工,想都不敢想
后來
黃永玉下放到農場勞動了三年
在這段時間里
妻子張梅溪一直默默地
承受著一切外來的打擊
黃永玉在“牛棚”中
曾經偷偷地寫下長詩
《老婆呀,不要哭》
來安慰妻子
在詩中,他大膽對她說
“一百年不變”
1961年作 春潮
“四人幫”倒臺后回北京
黃永玉擅長版畫,主攻國畫
其畫構思奇特,造詣精深
“文革”之后,撥亂反正
黃永玉有過一段順利的日子
他當了美協副主席
還榮獲了“意大利國家勛章”
名利滾滾而來
1962年作 非洲人民高舉戰斗的火炬
1966 - 1977
參加《牛鬼蛇神畫展》
人選作品有木刻《勞軍圖》、油畫《魚》等
捕魚
稻場上
趕街(手繪原稿)
公羊
建設家園
老農
李樺先生肖像
苗族少女
七八十年代作 小雞
全家送我上學堂
森林小學
小鹿你好
新的聲音
豬羊肥大賽黃牛
1974年作 毛主席故居
1976年作周總理像
1978年作暴風雨后
齊白石畫像
參加《墨畫展》。入選水墨畫《貓頭鷹》
1977 - 1991
在廣州舉辦個人水墨畫展
個人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創作設計金猴郵票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在香港美麗華酒店舉辦個人畫展
在意大利羅馬舉辦個人畫展
1984 不老松
1984 歌唱中的鳥
獲意大利總統頒發的最高司令勛章
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伯豪森舉辦個人畫展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東方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
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
大風歌
在香港三聯書店舉辦《永玉三記》畫展
在香港三聯書店舉辦《水滸》人物畫展
在臺北翰墨軒舉辦《水滸》人物畫展
1 9 7 8
英國《泰晤士報》用了六個版面
作專題報道了黃永玉的其人其畫
1 9 8 0
《黃永玉畫集》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
國內多家出版社相繼出版了黃永玉的
《湘西寫生》《永不回來的風景》《黃永玉》
等多本畫冊
沈從文(左)與黃永玉
1 9 8 8
他攜妻子又回到
闊別了35年的香港
兒子黑蠻的出生地
1 9 9 2
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
1 9 9 5
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畫展
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
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
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故鄉
美麗的鳳凰城
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
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
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并不好聞
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
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我的血是O型
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
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1 9 9 9
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辦《流光五十年》個人畫展
在中國美術館也舉辦個人畫展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永玉》出版
2 0 0 6
1月8日,創作了一組“老鼠圖”制成鼠年掛歷
每頁掛歷用宣紙畫作了一副老鼠圖
可以裝裱后獨立成畫
創作“快樂鼠” 限量發行1000件
10月8日,在家鄉湘西
黃永玉無償捐贈的個人博物館在湖南省吉首大學落成
該館陳列了黃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
并展示有黃永玉極具創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銅雕作品《山鬼》
11月12日,在深圳大劇院音樂廳作演講
2 0 0 8
8月24日,獲得“奧林匹克藝術獎”
以嘉獎其對推動人類藝術發展做出的貢獻
黃永玉是本屆奧運會主辦國
(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藝術家
也是現代奧林匹克史上唯一獲此獎項的中國人
2 0 0 9
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開始在《收獲》雜志連載
2 0 1 0
8月31日下午
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芳菲苑
黃永玉被聘為
中國國家畫院版畫院院長
2 0 1 1
建黨90周年創作《九荷之?!?/p>
同年中國國家畫院向社會正式公布
我國16名首批中國國家畫院院士名單
名單如下(按年齡排序):
張仃、吳冠中、黃苗子、王伯敏、黃永玉
潘鶴、歐陽中石、錢紹武、楊之光、詹建俊
沈鵬、方增先、劉文西、袁運甫、邵大箴、靳尚誼
● 萬荷堂 ●
舞文弄墨、刻木鑄銅仍覺不過癮
黃永玉又在京郊矗立起一件巨型藝術作品
——占地六畝的“萬荷堂”
這座完全采取傳統建筑結構蓋起的大宅院
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住宅或畫室
而是黃永玉平生最大的一件藝術作品
他親自設計的建筑格局
以及屋內的桌椅、壁爐、吊燈
等等都在無言地訴說著主人
非同一般的藝術品位
萬荷堂的中心是大殿
也是他的畫室,有東西兩個院落
東院是一個仿古江南園林式的建筑群
院中間有一方占地兩畝多的大荷塘
荷塘里有來自
頤和園、大明湖各地上好的品種荷花
每年7月,紅花綠葉
是黃永玉最流連荷塘的日子
他最欣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不論是在他的經歷中
他的繪畫中、他的書齋畫室萬荷堂中
都會得到充分體現
從萬荷堂大殿后門走出來
穿過庭院就到了黃永玉的起居室
—— 老子居
乍一聽“老子居”,是不是有點自大
其實,這不是黃老自己起的名字
而是呂正操將軍代他定下來的
說來其中還有一段故事:
那是在黃老年輕的時候
曾在福建泉州住過一段時間
他住處附近有一座廟
廟里種有很多的玉蘭花
有一次他禁不住爬上樹去摘玉蘭花
被一個老和尚看見,叫他下來
黃永玉開始時不知道
這個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師
跟法師講話的時候滿口“老子”
后來被人傳了出去,成為笑談
這次他要為自己的起居室取名字
呂正操就舊事重提
干脆就叫“老子居”吧!
●荷癡●
黃永玉被稱為“荷癡”
不單是緣于他畫的荷花多
還在于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
國畫傳統講究“計白當黑”
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
這種反向繼承不但使畫面看上去主體突出
色彩斑斕,而且顯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認為中國畫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
一種很清雅的、表現文人出世的氣質
但黃永玉的畫卻大多數是濃墨重彩的
所以也曾經有人說他的國畫不正宗
對此,黃永玉說
誰再說我是中國畫我就告他
當然這只是一種玩笑話
黃永玉與荷花結緣于
十年動亂那些惡夢般的日子
傲然展蕊的荷花顯得分外高潔清逸
不僅超凡脫俗、臨風亭立的仙骨神韻
給他以絕妙的美感享受
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品性
更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撐
黃永玉一有閑暇就去荷塘賞荷
從用心靈捕捉到用畫筆描繪
僅速寫就畫了八千多張
荷花的千般姿態被他描摹殆盡
荷花的萬種風情被他展現無遺
蘊涵了他無限的情思
在他的繪畫題材里
荷花是一個非常具有風格的主題
但是荷花中國的文人也畫了上千年了
各種流派的,比如說像明末清初的朱耷
畫的那種殘荷就有一種孤傲于世的感覺
但是黃永玉畫的荷花
沒有給人那種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覺
而是一種很絢麗、很燦爛的氣質
黃永玉開玩笑說荷花從哪兒長的
從污泥里面長的,什么是污泥呢?
就是土地摻了水的那個叫做污泥
是充滿養料的那種土
從土地母親那里長出來的
回頭再來罵它是污泥,這叫忘本
周敦頤說“出污泥而不染”
這是一種說法
某一種情況底下的一種說法
小時候到外婆家去
外婆那個城門外就是一個荷塘
小黃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調皮了
外婆要找他算賬的時候
他就把一個高大的腳盆滾到荷塘
自己躲在里頭
小時候個兒不高,看著荷花像房頂那么高
一動不動地呆兩三個鐘頭之后
青蛙過來了,水蛇過來了
他仔細地觀察它們
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
那種光的反映、色彩的關系
非常豐富
后來他開始畫荷花
大部分都是從根底下這個角度來看荷花
畫的就是當年外婆家池塘里頭給他的那種感覺
如今在北京家中萬荷塘的池水里
黃永玉已經種下了來自
山東、湖南、廣東、北京的各色蓮花
實際上畫了這么多年的蓮花
它們的形態與精神已經爛熟于心
即使睡覺的時候也有“十萬狂花入夢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