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臨終遺言,為何成了東吳命運的轉折點?
“此人不除,東吳必危!”公元210年,江東名將周瑜在病榻上留下這句悲愴的遺言。彼時的孫權,為何對這位肱股之臣的警告置若罔聞?12年后的一場慘烈大戰,又為何印證了這場預言?
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赤壁之戰的烈火尚未熄滅,盟友的笑臉下已暗藏刀鋒。周瑜看透劉備的野心,卻無法阻止命運的齒輪轉動。是孫權的天真,還是劉備的偽裝太深?
一、赤壁的勝利,暗藏殺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80萬大軍南下,意圖吞并江東。面對強敵壓境,東吳內部人心惶惶。主降派聲浪高漲時,周瑜挺身而出:“曹軍遠來疲憊,水戰生疏,此戰必勝!”他的堅定讓孫權拍案而起,定下聯劉抗曹的大計。
長江上的火光照亮了周瑜的軍事天才。他令黃蓋詐降,借東風火燒連環船,曹操的野心在赤壁化為灰燼。然而慶功宴上的酒還未涼透,周瑜的目光已轉向盟友劉備——這個總以仁義示人的“皇叔”,正悄悄將手伸向荊州。
勝利的果實被悄然瓜分。按約定,荊州應歸東吳,但劉備卻借機屯兵駐守。周瑜望著江對岸的旌旗,眉頭緊鎖:“此人不除,必成心腹大患!”
二、病榻上的博弈,預言者的孤獨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在攻打南郡時中箭重傷。當他被抬回江東時,面色慘白如紙,卻仍掙扎著召見孫權。病榻前,他攥住主公的手:“劉備梟雄之姿,若不早除......”話未說完,劇烈的咳嗽已染紅素絹。
孫權沉默不語。在他眼中,劉備仍是赤壁并肩作戰的盟友,更何況此時殺劉,必遭天下非議。周瑜望著主公猶豫的神情,心中悲涼——他看透了劉備的偽裝:借荊州時痛哭流涕,擴地盤時雷厲風行,這般手段豈是池中之物?
三日后,年僅36歲的周瑜含恨而終。臨終前,他仍喃喃重復著對劉備的警示,卻再也看不到孫權眼中閃過的遲疑。
三、借荊州的陷阱,野心的滋長
周瑜去世后,繼任者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將南郡借給劉備。這一決策讓孫權自認為高明:既維持聯盟,又能讓劉備直面曹軍壓力。可他沒想到,這竟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開端。
十年間,劉備的勢力瘋狂膨脹。他西取益州,北占漢中,儼然成為與曹操、孫權鼎立的第三極。更致命的是,關羽鎮守荊州時,竟公然羞辱東吳使者:“虎女焉能嫁犬子!”曾經的盟友,已成懸在江東頭頂的利劍。
此刻的孫權,終于想起周瑜的警告。但當他派呂蒙偷襲荊州、斬殺關羽時,已徹底點燃了劉備的復仇怒火。
四、夷陵的烈火,遲來的醒悟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的第一道圣旨竟是伐吳。他親率75萬大軍順江而下,誓言“踏平東吳”。面對遮天蔽日的蜀軍戰船,孫權終于明白:當年那個寄人籬下的“劉皇叔”,早已化作吞噬江東的猛虎。
危急時刻,年輕將領陸遜用一把火改寫戰局。夷陵連營七百里化作火海,劉備倉皇逃往白帝城。這場勝利卻讓東吳元氣大傷——精銳盡喪、糧草耗盡,再也無力與曹魏爭鋒。
長江水依舊東流,但周瑜預言中的危機已然應驗。當孫權巡視夷陵焦土時,是否想起12年前那個病榻上的身影?若早除劉備,何至于此!
五、歷史的回響,長鳴的警鐘
周瑜的悲劇,在于他比同時代人看得更遠。他早看出劉備的“仁義”不過是亂世生存的偽裝,深知“沒有永遠盟友,只有永恒利益”的亂世法則。可惜孫權被眼前利益蒙蔽,直到災禍降臨才追悔莫及。
這場跨越十二年的因果,暗含多少歷史教訓?當關羽首級送到曹操面前時,這位梟雄大笑:“孫權小兒,終為我除一害!”三國博弈中,一念之差便讓漁翁得利。
今天的我們站在歷史長河邊,仍能聽見周瑜的嘆息在風中飄蕩。或許正如《三國志》評價的那般:“周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只可惜,他燃盡生命點亮的警示之火,終究未能照亮東吳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