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獻禮電影《731》將在7月31日如約而至。
談起這段發生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的歷史,國人無不動容、敏感且沉重,沒有做好心理建設的人甚至不敢面對。
僅看到預告片里一閃而過的“人體實驗”畫面,便能感到深入骨髓的寒冷和恐懼。
這是我們民族的苦難,也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盡管知道觀看這部電影會痛苦,甚至崩潰落淚,但本片依然是筆者2025年最期待的電影。
01、《731》前瞻:“你若記得,我便活過”
東北籍導演趙林山早在10年前,就執著于將這段歷史通過光影重現人間,無奈彼時人微言輕。
在拍過兩部并不算成功的商業電影后,他找到了拍攝本片的機會。
編劇走訪日本搜集資料,在哈爾濱圖書館查閱大量史料。
結合日軍侵華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的文獻資料,歷時3年方完成劇本創作。
2021年電影開機,進行了4個月的拍攝周期,隨后進入后期制作。
在本片首版預告片公布時,曾遭遇部分網民的抵制和舉報(以尺度大為由),或影響原本的上映計劃。
在去年中華民族的國恥日“9.18”,片方在新預告片里赫然寫下“你若記得,我便活過”。
這么做,算是一種回擊。
愈是遇到反對,愈是說明拍攝《731》這件事做對了,豈能讓“他們”得逞。
3000多位我族同胞,其中不乏老幼婦孺,他們被日軍用慘絕人寰的“實驗”虐殺。
這段歷史值得被銘記,而遺忘無異于背叛。
姜武、王志文和李乃文,三位實力派演員為本片的表演保駕護航。
演員陣容也不乏張琪和李彧這樣的實力配角,還有本片最重要群像演員:中國人。
就憑制作團隊敢于挑戰這個題材的勇氣,和還原沉重過去的歷史責任。
待電影上映,筆者定要第一時間買票支持。
談起“731”相關的歷史,則繞不開1988年上映的《黑太陽731》。
本片是無數人的童年陰影,是揮之不去的夢魘,華語第一也不為過。
被不少網友稱為“我看過最恐怖的電影,沒有之一”。
02、《黑太陽731》:香港首部Ⅲ級片
導演牟敦芾在晚年,都不敢再看本片。
他在拍攝之初便遭遇重重阻力,80年代中后期中日關系回春,有人認為拍攝這樣的題材會“引起中日關系摩擦”。
他在向有關部門提交拍攝報告時,特意強調:誰不允許我拍這部電影,誰就是賣國賊。
這也難怪他在電影字幕里打出:友好歸友好,歷史歸歷史。
這次,筆者站牟敦芾。
影片由銀都機構出品,是香港電影有分級制度以來,首部Ⅲ級片。
雖然如此,但在最終上映時,還是被刪減了40分鐘左右。
畢竟某些場面太過真實,用極端寫實的手法呈現活體解剖和凍傷實驗。
影片沒有在內地公開放映過。
不過作為歷史教育素材,電影的片段在小范圍學術研討和抗戰紀念活動中被引用。
本片在90年代被標注為“禁片”和“內部資料”,以盜版錄像帶和碟片的形式在內地流通。
比如央視六公主就放過很多次,但放映的版本有所刪減,比香港上映的105分鐘,少了3分鐘。
盡管本片一直面臨“以反戰之名販賣暴力”,部分鏡頭對于受害者的痛苦呈現,引發“剝削受害者”的道德質疑。
年輕一代也以“不敢看”和“生理不適”表達對電影的抗拒,并質疑這樣的尺度是否必要。
然而親歷過這段歷史的群體,和一些老一輩的觀眾則認為這是必要的真實,因其是“民族苦難的見證”。
本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代表了“被禁止的真相”。
它盡管以灰色形式在傳播著,卻是民間幾代人對抗歷史遺忘的工具。
距離電影上映已經過去37年,不應再把本片當成“獵奇片”,而是讓它成為傳承和反思歷史的載體。
直面黑暗,方知光明之不易。
重新回顧戰爭的殘酷,才知道和平的珍貴。
03、《黑太陽731》幕后故事:真實,太真實!
電影的拍攝地之一,就選在“731部隊”當年的總部,當時已被改為學校。
為配合拍攝,劇組摘下學校牌匾,并臨時升起日本的國旗。
有老人路過,忍不住流淚,并喃喃自語,“我想過還會見到這東西,可沒想到這么快。”
本片的副導演陳洪海,昔日回憶起這段拍攝經歷,依然是“永生難忘”。
為拍攝一場焚尸房的戲,劇組最初說需要十二具尸體,演員要用斧子砍剁尸體并焚燒。
導演牟敦芾為表現日本軍人非人的殘酷,要求必須要用真尸體更為感官。
陳洪海在長春白求恩大學實驗室的停尸房里,從上百具尸體里挑出了十二具“較新鮮的尸體”,并以3000元一具買下。
然而在電影實拍時,十二具尸體依然無法滿足導演的要求,他認為場面不夠震撼,“尸體太少了”。
劇組不得不來到部隊,找首長幫忙派一些戰士來幫忙,首長一聽是“731”題材,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一個班的戰士來到片場,他們和真的死尸一起拍戲時卻傻了眼,不少人被嚇得跑了出去。
最后還是副導演來做思想工作,說身為東北人要向日本侵略者討還血債,“你們還不愿意參加嗎?”
戰士們血氣上涌,無人再膽怯,紛紛請戰。
這場戲里侵華日軍的焚尸工,是由哈爾濱話劇院的老演員劉田夫飾演。
他用斧頭砍尸體,砍完一塊送到鍋爐里燒,一邊跳舞一邊喝酒,如此重復...
彼時,誰又知道,這居然是真的“尸塊”?
盡管電影是藝術,而這一切,又是確確實實發生過的。
演員并沒有絲毫的排斥和抗拒,而是非常敬業、認真地去表演,為的是塑造那些個殺人為樂的“畜生”。
04、從《黑太陽731》到《731》:歷史的回響,以及我們為什么需要這部電影?
自2012年開始,我國一直致力于將“731”部隊遺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一直受阻,至今沒有成功。
除了部分有良知的日本民間群體承認并針對“731”有關事件道歉。
日本官方至今對此事態度曖昧,并從未公開正式道歉。
世人皆知猶太人在集中營里承受的苦難,以及納粹罄竹難書的罪行。
但是對于日本人在中國犯下的非人罪行,卻鮮少提及。
當《奧本海默》在日本上映時,日本人和美國人在互聯網打起嘴仗。
與此同時“南京大屠殺”和“731部隊”相關詞條登上美國互聯網的熱搜。
憑什么送給他們兩顆原子彈?
侵華日軍在中國土地上干的“畜生”行為,成了美國網友用來打小日子臉的最有力證據。
有關猶太人和納粹的反戰電影不勝枚舉,《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都是經典。
相比之下,我們的電影人對此貢獻寥寥。
難怪拍過《鬼子來了》的姜文會說,在這件事上洋人做的比我們好。
當《黑太陽731》的膠片已斑駁,《731》的鏡頭將亮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計劃憲章》里有這么一句話:記憶的保存是防止人類悲劇重演的必要條件。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依然需要《731》這樣的電影。(撰文:木未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