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消費者還在比較電動車續(xù)航里程時,一場關于“智能駕駛靈魂”的爭奪戰(zhàn)早已在產業(yè)鏈上游打響。令人意外的是,這場戰(zhàn)役的領跑者并非國際芯片巨頭,而是一家低調的中國公司,地平線。
成立不到十年,這家企業(yè)已悄然拿下國內自主智駕計算34%的市場份額,連英偉達這樣的老牌玩家都被甩在身后。更值得探索的是,當車企們紛紛高調宣傳“自研智駕系統”時,背后真正提供技術底座的,往往是這家“隱形冠軍”。
一、被低估的行業(yè)“心臟”
地平線的故事始于2015年,創(chuàng)始團隊堪稱“全明星陣容”:百度研究院院長余凱掛帥,華為首席架構師、曾直接向余承東匯報的技術大牛加盟。
這種配置注定了其“技術派”基因,不做花哨的功能包裝,而是專注最底層的芯片算力與算法效率。
用手機行業(yè)類比,如果說車企的智駕系統是“安卓UI”,地平線提供的便是“驍龍芯片”,這才是決定體驗上限的核心。
這種定位讓地平線迅速成為車企的“最佳拍檔”。汽車百人大會上,地平線CEO余凱直言:“國內每三輛具備智能駕駛的車,就有一輛搭載地平線芯片。”
從比亞迪“天神之眼”到長安“北斗天樞”,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系統背后,多數依賴地平線的征程系列芯片。甚至大眾這樣的國際車企,也選擇與其合作開發(fā)中國本土化智駕方案。
二、為何車企爭不過一家供應商?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盡管車企們高喊“全棧自研”,真正能獨立研發(fā)高性能智駕芯片的卻鳳毛麟角。
究其原因,芯片研發(fā)如同造“數字發(fā)動機”,需要同時攻克半導體工藝、AI算法、車規(guī)安全三大難關。地平線之所以能跑出加速度,關鍵在于兩點:
首先,不同于英偉達追求極致算力,地平線更注重“有效算力”。用更低的功耗實現更高的實際效能。
例如其征程5芯片,算力雖僅為128TOPS(約為英偉達Orin的一半),但通過獨創(chuàng)的BPU架構,在車道保持、自動泊車等高頻場景中反而表現更優(yōu)。這種“夠用且好用”的思路,恰好擊中車企控制成本的需求。
其次,華為ADS方案雖強,但“全家桶”模式讓部分車企擔憂喪失主導權。地平線則選擇做“軍火商”:只提供芯片和基礎工具鏈,車企可自由開發(fā)上層應用。
這種“授人以漁”的模式,讓理想、奇瑞等客戶既能快速落地功能,又能保留品牌差異化空間。
最后,地平線近年爆發(fā)式增長(營收從4億飆升至23億),某種程度上得益于華為帶來的“危機感”。
當問界系列用ADS 2.0證明“城市NOA”并非噱頭,所有車企都被迫加速智駕布局。但自研周期長、投入大,地平線這類成熟供應商自然成為“捷徑”。
不過,這種合作模式也引發(fā)新思考:智駕時代,車企的核心競爭力究竟在哪?參考手機行業(yè),小米OV即便采用高通芯片,仍能通過影像調校、系統優(yōu)化打造獨特體驗。
同理,未來車企或更應聚焦場景定義(如小鵬的“全場景語音”)、數據迭代能力,而非盲目追求“從芯片到軟件”的全鏈條控制。
三、供應鏈“換道超車”啟示
地平線的崛起,折射出中國智能汽車產業(yè)鏈的成熟。
過去燃油車時代,博世、大陸等外資巨頭壟斷核心零部件;如今在智駕賽道,本土供應商已具備定義標準的能力。這種轉變背后,是工程師紅利、市場需求快速迭代、政策支持的三重助力。
值得警惕的是,行業(yè)狂歡中仍藏隱憂。一方面,英偉達新一代Thor芯片即將量產,算力碾壓現有產品;另一方面,特斯拉自研芯片+算法的垂直整合模式證明,終極競爭仍是效率之戰(zhàn)。
地平線若想保持優(yōu)勢,需在下一代芯片(如支持艙駕一體)和國際化(進軍歐洲市場)上持續(xù)突破。
四、讓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
當消費者為“一鍵泊車”功能驚嘆時,很少有人會想到背后那顆默默運轉的芯片。地平線的價值,恰恰在于用專業(yè)能力讓智駕技術普惠。
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更多中國企業(yè)以“隱形冠軍”姿態(tài),在全球產業(yè)鏈中書寫新規(guī)則。而這場競賽的終極贏家,終將是那些尊重技術規(guī)律、專注長期價值的實干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