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天梯絕路”如今化身“致富通途”,輝縣郭亮洞的傳奇故事和獨特的地理風貌吸引了無數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村民們紛紛開辦農家樂、民宿,發展旅游業。郭亮村全村105戶人家,80%經營民宿或特產商鋪,戶均年收入近20萬元。
絕壁變通途 山鄉綻新顏
“那時候全村一條心,黨員帶頭干,老少齊上陣,掄錘打釬、清理石渣,都要出一份力。”
河南日報記者 趙振杰 代娟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在太行山深處的輝縣市郭亮村,一條1250米長、蜿蜒于絕壁上的掛壁公路——郭亮洞,如巨龍般盤踞山腰,將原本與世隔絕的郭亮村與外界相連。
滿山的連翹、桃花爭艷,春天的萬仙山熱鬧起來。4月1日,在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核心景點郭亮洞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拍照打卡。
郭亮村三面環山、一面臨崖,1972年以前,村民出行僅靠一條最窄處0.4米的“天梯”——這是先人在絕壁上鑿出的羊腸小道。“那時下山買包鹽,都得手腳并用爬兩個小時,稍不留神就可能墜崖。”村民申河山回憶說。
1972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明信發誓要鑿通絕壁。由13位村民組成的“十三壯士”先鋒隊自帶工具、干糧,打響了開鑿郭亮洞的第一炮。沒有機械、沒有測繪工具,村民僅憑鋼釬、鐵錘和炸藥,懸索測量、徒手開鑿。“那時候全村一條心,黨員帶頭干,老少齊上陣,掄錘打釬、清理石渣,都要出份力。”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海玉說。歷時5年多,郭亮村人打爛4000多把鐵錘,耗盡12噸鋼釬,硬生生從赤巖中刨出2萬多立方米石方,鑿出一條長1250米、高5米、寬4米的隧道。
當年“十三壯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今年77歲的申新福老人至今記得,1977年5月1日第一輛汽車開進村時的場景:“全村人跑到洞口歡呼,有人激動得哭出聲來。”也正是從那天起,郭亮村世代困守山村的命運被改寫。
曾經的“天梯絕路”如今化身“致富通途”,郭亮洞的傳奇故事和獨特的地理風貌吸引了無數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村民們紛紛開辦農家樂、民宿,發展旅游業。郭亮村全村105戶人家,80%經營民宿或特產商鋪,戶均年收入近20萬元。
鑿洞英雄王懷堂的女兒王春蓮是較早經營農家樂的村民之一,她家的“明苑樓”農家樂13間客房常年客源不斷,院子里的電視機里經常播放著郭亮洞開鑿的相關紀錄片,“正是這段艱苦奮斗的歷史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好日子,我們也想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她說。
“老輩們受那么大罪,給我們修通了出山路,更給我們鋪好了致富路。”大學畢業返鄉創業的民宿主理人申焱也感慨,“守著景區掙錢又能顧家,村里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后選擇了返鄉創業。”
“過去獨輪車都推不上山,現在每家平均兩輛小汽車,日子越過越好。”申海玉說,近年來,村里依托萬仙山景區和郭亮村作為影視基地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謀劃了修路、架橋、蓄水等一系列項目,完善旅游基礎設施。
申河山在郭亮洞通車后買的那輛28大杠自行車,如今被他固定在家里的外墻上,當作鑿通絕壁的紀念。
站在郭亮洞觀景臺遠眺,絕壁如削,公路蜿蜒。50多年前,這里響徹的是鋼釬鑿石的鏗鏘;今日,這里回蕩的是美好生活的歡聲笑語。從不畏艱險的鑿壁開路到如今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郭亮人用半個世紀的奮斗,續寫著紅旗渠精神的時代新篇章。
來源:河南日報、輝縣文廣旅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