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森林資源豐富 圖據視覺中國
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廣西壯族自治區面對“山多地少、林情社情復雜、可燃物載量超臨界值3倍”的嚴峻形勢,以創新舉措織密防控網絡,以科技賦能提升救援能力,走出了一條具有邊疆特色的森林防滅火之路。
近年來,全區森林火災起數從2018年的574起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5起,降幅達97%。
源頭管控:
從“人防”到“智防”的立體防線
數據顯示,廣西林地面積超過2.42億畝,森林蓄積量達9.9億立方米,但豐茂的植被背后是近100億噸可燃物的潛在風險,平均可燃物載量達78噸/公頃,遠大于發生重大森林火災30噸/公頃的臨界值。同時,清明節、壯族三月三等節日氛圍濃厚,人們拜山祭祖、燃放煙花爆竹等祭祀行為導致森林火災易發多發。
針對祭祀、農事、生產性用火占火災成因90%以上的現實,廣西打出組合拳:在清明祭祀高峰推行“三集中一置換”,即集中時段、集中人員看守、集中定點燃放,用鮮花置換鞭炮;對農事用火實施“備案制+監燒制”;對煉山造林等生產用火嚴格審批。
廣西壯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副廳長黃中連介紹稱,當地每年均發布總林長令,“對森林防滅火工作進行部署。在防火緊要期實行1/2鄉鎮干部、80%的村委干部、100%的護林員在責任區域巡防巡護”。2023年以來,全區累計設卡盤查10萬人次,排查整治隱患4099處,野外違規用火舉報獎勵制度讓3.2萬條群眾線索轉化為防控實效。
▲廣西壯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指揮大廳周煒皓 攝
在廣西應急指揮大廳的大屏幕上,實時展示著全區火情監測點、實時監控畫面、野外用火報備、風險隱患、救火隊伍分布及物資裝備等信息。全區布設的2176個智能監控探頭、100公斤級滅火無人機和“智慧林火”平臺,構建起“衛星監測+無人機巡護+鐵塔瞭望”的空天監測網。
記者從指揮大廳工作人員王溢處獲悉,廣西森林防滅火信息化系統利用歷年的火險監測、地理信息、指揮通信等數據,采取綜合集成技術,橫向連接林業、氣象等業務數據,縱向貫通自治區市縣鄉鎮5級護林員,既能滿足防火管理,又能支撐戰時滅火作戰。
自治區應急管理廳二級巡視員張明軍補充道:“這個系統既是輔助滅火指揮的‘參謀助手’,也是一個資源庫。”據他介紹,該系統可以為撲火指揮提供輔助決策,將直升機和無人機偵察的火場信息、視頻監控的信息、地面人員手機拍攝的信息,全部匯總在一張圖上,同時還能智能分析,調集最近的隊伍和物資裝備。
力量建設:
“國家隊+地方隊”鍛造救援鐵軍
黃中連說,國家消防救援局廣西機動隊伍2023年7月進駐以來,高效完成了廣西河池市天峨縣向陽鎮、坡結鄉、那直鄉,百色市隆林縣豬場鄉、天生橋鎮5起森林火災撲救任務。
目前,全區建成120支4500人的地方專業隊,94個高火險縣全部達標,河池天峨縣等邊境縣隊伍超百人規模。以桂林市龍勝縣為例,全縣建有1支30人的專業森林消防隊伍,分別在縣域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鄉鎮成立了3支半專業森林消防隊伍,人數60人,其下轄10個鄉鎮則分片區成立20支綜合應急隊伍,總人數400人,撲火力量覆蓋全縣。
在龍勝縣龍脊鎮大寨村,80名村民組成的義務消防隊既是滅火突擊隊,又是防火宣傳隊。大寨村村支書余瓊通告訴記者,這些義務消防隊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會廣泛開展森林防火宣傳,監督防火措施的落實,隨時做好森林滅火的準備。
▲柳州市三江縣八江鎮,女子消防隊正在進行消防演習。周煒皓 攝
與龍勝縣相鄰的柳州市三江縣,則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女子消防隊,結合當地實際,形成一支強有力的消防力量。三江縣八江鎮女子消防隊隊員蔣澤香介紹稱,三江縣村寨較多,不少房屋是木質結構,在火災中損失嚴重,加之當地青年男性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女性們在縣消防大隊支持下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定期會請專職消防隊給我們培訓,平時我們也會進村去教那些老人用火用電安全(知識)”。
從最初只有七八個人,到現在二十幾個成員,這支女子消防隊已經撲滅過大大小小上百次火情,并榮獲全國119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項目4個100先進典型等表彰。蔣澤香表示,這些榮譽讓她們感到自豪,“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讓我們更加堅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
全民共治:
“小手拉大手”浸潤壯鄉
作為全國首個森林防滅火小課堂試點,廣西推出“1+N”宣教模式:學生觀看科普動畫后,可自主選擇參加知識競賽、家庭告知書發放等活動。自治區應急廳數據顯示,全區近千所學校50萬學生成為“小小宣傳員”,今年來未發生一起兒童玩火引發的火災。
▲三江縣八江鎮中心小學,孩子們正在開森林防火主題班會。周煒皓 攝
3月28日,柳州市三江縣八江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防滅火課,老師一面播放動畫片,一面向孩子們介紹森林防火知識,并帶著孩子們一起唱響防火主題的侗族山歌。該校校長毛東方介紹稱,類似的宣傳教育經常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有國旗下的演講、主題班會,還有板報、手抄報和繪畫作品”。
毛東方告訴記者,給孩子們上課只是宣傳教育中的一環,更重要的是,通過孩子們將森林消防的知識傳播進家庭里,讓“小手拉大手”發揮更大的作用,“孩子們在學校里學習以后,我們會讓他們帶一個作業回家,要跟爸爸媽媽分享今天上的主題班會,讓爸爸媽媽也知道森林防火的重要性”。
▲龍勝縣大寨村,學生們在梯田旁上森林防火主題課。周煒皓 攝
幾十公里外,龍勝縣龍脊鎮大寨小學,教師楊愛華帶著身穿侗族傳統服飾的學生們一起,站在梯田邊迎風歌唱,“綠水青山坡連坡,村村寨寨好快活”,童聲合唱的防火山歌回蕩在山谷間。楊愛華告訴記者,唱歌是最能調動孩子們積極性的教學方式,“如果你光這么講的話,他們沒有這么高的興趣,唱的形式孩子們多喜歡一點”。
喊寨、山歌,共建“文化防火墻”
龍勝縣廣南村,防火宣傳早已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脈。
廣南村四面環山、植被繁茂,居民住宅多為木質結構,村民還沿襲著燒柴火煮油茶、圍火議事的習慣,龍勝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粟海英介紹稱,當地居民多為少數民族,其中侗族人口最多,“自古以來,他們都是居住在木質的房屋中,這是有火災安全隱患的,但是我們也要尊重當地民眾的傳統習俗”。
▲在廣南村,村民們圍坐在火塘旁討論森林防火議題。周煒皓 攝
火塘這一古老的生活場域,如今依然是村里人交流、討論的主要空間,村干部們會在火塘夜話時宣講政策,也會趁機傳播森林消防知識。和傳統的生活習慣一起傳承千年的,還有古老的防滅火智慧。
▲廣南村手持銅鑼喊寨的村民周煒皓 攝
“喊寨”就是其中之一,每晚侗鄉“寨老”都會手提銅鑼沿巷“喊寨”,提醒村民注意防火、防盜或召集集體活動,這種由古代“打更人”演變的防火提醒,更貼近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習慣,也更有效果。
▲三江縣八江鎮布央廣場上,村民們用歌曲、舞蹈宣傳森林防火知識。周煒皓 攝
唱歌則是另一種符合當地習俗的宣教方式。在廣西,許多少數民族都有“飯養身來,歌養心”的傳統,比如廣南村,村民們就常常齊聚鼓樓下,用方言山歌傳唱“綠水青山保護好,幸福快樂你我他”,侗族琵琶歌隊奏響悠揚的琴聲,歌曲里也蘊藏著“星星之火可燎原,森林防火要堵源”的警示。
在三江縣,森林消防的目標對象不僅止于當地居民,寬闊的布央廣場上,居民們身著民族服飾,一邊唱著防火山歌,一邊和游客手牽著手,跳起傳統的“多耶”舞,通過舞蹈和音樂,讓森林消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
紅星新聞記者周煒皓
編輯 張尋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