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援引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美國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宣布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這一決定直接觸發了歐盟的“生存模式”。面對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雙重擠壓,法國外長巴羅緊急訪華,成為歐洲轉向東方的標志性事件。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一把雙刃劍,既切割了跨大西洋聯盟的信任紐帶,也刺破了歐洲經濟最后的緩沖空間。數據顯示,歐盟對美出口的鋼鋁產品價值年均超120億歐元,而法國干邑白蘭地等酒類對美出口額占其總貿易量的70%。美國突然加稅后,法國農業巨頭保樂力加股價單日暴跌9%,業內警告“全行業可能面臨倒閉潮”。
特朗普資料圖
更令歐盟不安的是,特朗普政府同步推進與俄羅斯的“秘密談判”,試圖繞開歐洲解決烏克蘭問題。法國總統馬克龍直言:“美俄的交易桌上沒有歐洲的位置,我們可能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這種被邊緣化的危機感,迫使歐盟重新評估對華戰略。
作為歐盟內部對華政策的“破冰者”,法國率先邁出關鍵一步。3月底,法國外長巴羅在訪華期間提出兩大核心訴求:一是延長中國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的期限;二是尋求中方在烏克蘭和平進程中的支持。中方最終同意將調查寬限期延長三個月,但明確要求法方“展現誠意”——停止推動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法國的妥協背后是殘酷的經濟現實。過去四個月,法國干邑對華出口暴跌60%,同時面臨美國對歐酒類200%關稅的威脅。馬克龍政府不得不“兩線作戰”:既要安撫國內瀕臨崩潰的釀酒業,又要在歐盟內部協調立場。巴黎政治學院學者指出:“法國試圖用中國市場對沖美國風險,但這需要北京與布魯塞爾的雙重認可。”
合作已從貿易領域向戰略產業延伸。中法簽署的核能技術共享協議引發關注,法國電力集團計劃將新一代核反應堆研發中心設在中國,而中國廣核集團則獲得法國核廢料處理技術的部分授權。這種“技術換市場”的模式,正在重塑兩國產業競合關系。
歐盟資料圖
歐盟對華政策的分裂在關稅問題上暴露無遺。內部文件顯示,至少14個成員國反對跟隨美國對中國5G設備實施禁令,匈牙利、西班牙等國更主動與中國簽訂關鍵礦產供應協議。這種“集體越軌”現象,折射出歐盟協調機制的失效。
德法兩大引擎的博弈同樣激烈。德國總理舒爾茨雖公開反對歐盟對華電動車關稅,卻默許經濟部收緊對中國投資的審查;法國則試圖通過強化與華合作提升在歐盟內部的話語權。這種微妙平衡在4月迎來考驗——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結束華盛頓的失敗談判后,立即轉道北京商討《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重啟事宜。
面對美元霸權的持續施壓,中歐正探索新的金融合作路徑。歐洲央行前官員透露,部分歐元清算業務可能轉移至上海,以規避美國長臂管轄的風險。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在2024年逆勢增長18%,重點投向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而歐盟對華技術出口管制清單卻在同期縮減了23%。
這種雙向調整在基建領域尤為明顯。匈塞鐵路的貫通使中歐陸路運輸效率提升40%,而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的中國投資使其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地中海第一。歐盟智庫報告指出:“中歐經濟融合已從商品貿易升級為規則制定權的競爭與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當特朗普仍在揮舞“關稅大棒”時,中歐合作的齒輪已悄然咬合。從核能技術的聯合研發到跨境基建的互聯互通,從貨幣清算的路徑創新到氣候治理的規則協同,這場始于生存危機的戰略轉向,正在改寫21世紀的力量格局。
正如德國《明鏡》周刊所言:“歐洲需要中國市場,就像沙漠需要雨水。”而中國的回應同樣清晰: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籌碼必須放在談判桌上。三個月寬限期不僅是給法國的喘息空間,更是給歐盟的戰略選擇題——跟隨美國走向對抗,還是擁抱東方開辟新局?答案或許藏在馮德萊恩的微妙表態中:“歐洲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