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近期消息,印度外長蘇杰生近日在新德里亞洲協會活動上稱,印中存在問題但可和平解決,雙方正修復關系。此前,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33次會議也已順利舉行。
莫迪(資料圖)
長久以來,莫迪政府懷揣“大國夢”,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一心想要實現超越中國的目標。在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生產掛鉤激勵計劃”,時值全球供應鏈受疫情沖擊,美國推動減少對中國依賴,印度妄圖借此東風,吸引跨國企業轉移生產線。其野心勃勃地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到2025年將制造業占GDP比重提升至25%;二是為印度贏得“世界工廠”的名號。這一計劃拿出230億美元用于補貼企業,期望借此推動“印度制造”戰略。
然而,現實卻給了印度沉重一擊。截至2025年,莫迪政府不得不宣告放棄這一計劃。從數據來看,截至去年11月,印度通過該計劃吸引了近190億美元投資,私營企業生產了近1630億美元商品,占本財年目標的90%,而政府僅支付不到17億美元獎勵,占預期補貼金額的8%。表面上看,印度似乎以少量資金吸引了眾多企業,但深入分析,問題重重。印度制造業比重不升反降,從原本的15.4%下滑至14.3%。
莫迪(資料圖)
印度“取代中國”計劃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莫迪政府在推行計劃時,將“對抗中國”置于首位,忽視了招商引資、降低貿易壁壘等務實策略。印度智庫也承認,中國為企業提供的優厚條件,印度現階段難以企及。其二,印度產業結構與基礎設施短板突出。已支出的激勵資金中,94%流向制藥和手機制造領域,鋼鐵、紡織等行業因成本高、競爭力不足發展受限。印度農村地區超七成缺電,物流成本占GDP的14%,約為中國的3倍,高速公路和工業配套設施匱乏,大幅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其三,印度制造業基礎薄弱。從玩具到太陽能板,諸多產業嚴重依賴中國零件。相比之下,中國在供應鏈效率、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上優勢明顯,印度短期內無法望其項背。其四,國際競爭分流了外資。在美國推動“中國+1”供應鏈轉移時,墨西哥憑借毗鄰美國市場、東南亞憑借更低勞動力成本,吸引了大量外資,印度因未能解決自身根本問題,僅成為局部替代選項。最后,印度行政效率低下。計劃承諾的現金獎勵僅兌現8%,企業達標后難以獲得及時補貼,導致資金鏈斷裂和信任危機,復雜的審批流程與合規要求也讓外資企業卻步。
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開始重新調整對華態度。印度外長蘇杰生的表態,以及中印邊境事務會議的積極成果,都顯示出印度在處理對華關系上的轉變。印度總理莫迪近期也表示,自去年兩國領導人會晤后,邊境地區已恢復正常,雙方正努力將關系恢復到2020年前狀態。這一系列友好表態,是印度認清形勢后的理性選擇。
莫迪(資料圖)
對中國而言,在處理中印關系上始終保持著堅定的態度。中國一直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邊境問題,致力于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經貿合作方面,中國秉持開放、公平、互利的原則,愿意與印度開展合作,但前提是印度要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和主權。中國不會因為印度的態度轉變而放松警惕,也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做出讓步。
中印作為亞洲大國,合作潛力巨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印在貿易、投資、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不僅有利于兩國經濟發展,也有助于亞洲乃至世界的穩定與繁榮。印度放棄“取代中國”計劃,選擇與中國和平共處、開展合作,是符合兩國長遠利益的正確選擇。未來,中印關系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雙方秉持和平、合作的理念,通過平等對話與協商,一定能夠推動雙邊關系不斷向前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