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要目一覽 | CSSCI集刊《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6、27輯)

0
分享至


社會變遷心理研究既關注社會與文化心理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又注重考察人們對這種變化的態度與行為。揭示社會變遷與變遷認知兩個方面的規律及兩者如何相互建構,是當前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兼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重要議題。

2024年,CSSCI集刊《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出版第26輯(2024年11月)和第27輯(2024年12月),兩輯均以“社會變遷與變遷認知”為主題。第27輯收錄的文章描述和分析了不同群體在國家認同、民眾現代性、文化自信、孝道觀念、內卷感知、慈善意愿、社會信任、奧運參與、社會焦慮等方面的心理與行為變遷;第26輯的文章則描述和分析了青年價值觀、父母教養價值觀、民眾國家認同、民眾社會公平感等不同群體的社會文化心理在較大時間跨度下的變化。不僅如此,文章還考察了中國人如何認知和應對社會變遷及其對變遷適應的影響。這些文章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我國學者在這一具有中國社會特色的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最新進展與研究成果。

研究和認識生活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社會心理,發現和揭示民族文化與社會心理相互建構的過程及其特性,最終服務社會、貢獻人類,是華人社會心理學者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目標《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繼承了這一傳統,發表有關華人、華人社會、華人文化的社會心理學原創性研究成果,以展示華人社會心理學的多重視角及最新進展。

一、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7輯)


ISBN:978-7-5228-4874-7

主編:楊宜音

特約主編:譚旭運 韋慶旺

(點擊封面 跳轉購書)

1.現代化目標下社會變遷過程與社會心理演變的互動(代卷首語)

摘要:社會心理演變既是推進現代化過程中的階段性心理反映,也是影響現代化目標實現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視角,探討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遷與社會心理演變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機制。隨著現代化進程,人們的國家和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公平正義觀與公益慈善行為、人際互動與個體心理特征等在不斷變化的同時,也持續影響著不同階段現代化目標的實現。社會生態心理學、生命歷程理論、文化歷史多元建構理論、社會心態范式、社會變遷感知理論、系統合理化理論等從不同側面解釋了社會變遷與社會心理演變的雙向互動機制。

關鍵詞:社會變遷 社會心理 現代化 互動影響

作者簡介:譚旭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tanxuyun@cass.org.cn;韋慶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清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

2.民眾現代性的社會變遷(1994~2021)

摘要:人的現代性是與現代化社會運作模式相對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是解釋現代化的“人的方面”。曾有這樣的主張——中國的現代化需要人的現代性(化),中國人的現代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維度。本文根據跨度27年的“文化觀念與國家治理”3期調查數據,用HAPC探析中國民眾現代性變遷,發現:在年齡效應上,民眾的現代性隨年齡呈現倒U形變化;在時期效應上,民眾的現代性在1994年、2014年、2021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變化趨勢;在世代效應上,不同世代的成長環境對人的現代性構建有深遠影響,民眾的現代性分別在改革開放出生的世代前后呈現兩次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呈現W形特征。這些研究結果展現了中國現代性獨特的變遷規律。

關鍵詞:人的現代性 社會變遷 年齡-時期-世代分析

作者簡介:孔文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吳林思,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丁太平,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后;景懷斌,浙大城市學院城市數據治理科教創新綜合體首席專家,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pusjhb@mail.sysu.edu.cn。

3.新時代國家認同的變遷趨勢與世代差異研究

摘要:國家認同決定著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高度的國家認同有助于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本文使用《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調查數據,利用APC-I模型對新時代以來民眾國家認同年齡、時期的變遷趨勢以及世代差異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我國民眾的國家認同整體上處于較高位置,并具有明顯的變化趨勢:第一,國家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提升;第二,2013~2015年,國家認同略有降低,但隨后呈現直線上升趨勢;第三,國家認同存在世代差異,其中1950~1951年、1962~1963年以及1998~2001年世代具有較高的國家認同,而1958~1959年、1972~1973年以及1988~1989年世代的國家認同則低于其他世代組;第四,不同世代的國家認同變化軌跡顯著分化,其中“85后”、“90后”和“95后”部分世代組的國家認同顯著上升。歷史事件和社會變遷對國家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國家認同 年齡效應 時期效應 世代差異 APC-I模型

作者簡介:劉洋洋,山東航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通訊作者,E-mail:skdlyy@163.com。

4.感知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文化包容度的中介作用

摘要: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在社會變遷范疇中有復雜的相互關系,這種關系也反映為主觀的認知和評價。本文采用兩個研究探討文化包容度隨經濟社會發展而影響文化自信的作用路徑。研究1發現感知經濟社會發展正向預測個體的文化自信,感知文化包容度具有中介作用。研究2在概念水平上拓展了研究1,發現文化包容度變遷感知也是感知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自信作用的中介因素。兩個研究的結果說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觀感知轉化為文化自信是以包容性文化觀念及其變遷為橋梁的。這一發現為我們理解社會變遷與文化自信的關系提供了啟發。

關鍵詞:感知經濟社會發展 文化自信 感知文化包容度 文化包容度變遷感知 社會變遷知覺

作者簡介:董俊瑩,西南大學心理學部碩士研究生;李永雪,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研究生;畢重增,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beech@swu.edu.cn。

5.社會經濟變遷中的孝道觀念、實踐和焦慮及其代際差異

摘要:在社會變遷視域下,本研究結合代際社會學研究視角,調查了第一代(1949~1965年出生)、第二代(1966~1979年出生)和第三代(1980~2000年出生)的2038名被試者,考察社會變遷中不同代際的孝道觀念、實踐和焦慮及其影響因素。以社會變遷知覺理論為基礎,編制了感知經濟社會發展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感知經濟社會發展、主客觀社會經濟地位都正向預測權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和孝道實踐,并負向預測孝道能力焦慮。不同代際模型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如僅第一代客觀社會經濟地位能預測孝道實踐和孝道能力焦慮,以及僅第三代主觀社會經濟地位能正向預測孝道實踐。此外,第二代的客觀社會經濟地位對互惠性孝道和權威性孝道的預測系數都明顯低于第三代。在所有模型中,各變量對孝道實踐解釋率差異不明顯,但對孝道能力焦慮解釋率在第二代里較低。這些研究結果對于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孝道,以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社會變遷 孝道 感知經濟社會發展 主客觀社會經濟地位 代際差異

作者簡介:李啟明,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尹欣,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高雪梅,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教授、主任,通訊作者,E-mail:zhenggao@swjtu.edu.cn。

6.人-城價值匹配對居住流動的影響:內卷感知的調節作用

摘要:內卷是伴隨社會變遷或者文化形態轉變而出現的,易受社會文化氛圍影響。在縣域系統這種社會文化氛圍表現為城市精神。本文以晉江為縣域典型代表,探討城市精神會吸引具有何種價值取向的人口流入,它又如何受流動人口內卷感知的影響,三者如何互相形塑并對人口的居留意愿產生影響,在這一影響過程中流動人口的預期起何作用。研究發現,城市精神在流動人口的奮斗信念與居留意愿中起中介作用,這一中介作用受內卷感知的調節,流動人口的收入預期對其內卷感知程度起進一步調節作用。上述結果表明城市精神是人與城價值觀念的碰撞與交會,內卷感知在人-城價值匹配中起著濾鏡作用,可通過預期的認知調節內卷感知,而居住流動逐漸成為受價值觀念驅動的應對方式。

關鍵詞:居住流動 內卷感知 城市精神

作者簡介:陳滿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社會心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員;張嵐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

7.變遷時代民眾慈善意愿特征及宏微觀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中國慈善事業發展至今,在思想觀念、具體內容、參與主體、組織形式等方面都經歷了漫長的變遷過程。進入新時代后,受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民眾慈善觀念和行為意愿更呈現新的特點。本文使用2022年中國社會心態調查數據,從不同維度分析了新時代民眾慈善意愿的具體特點,并探討了宏觀因素和個體因素對于不同類型慈善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個體因素方面,民眾整體對于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等現代慈善類型的偏好程度,已經高于扶危濟困或場館建設等在既往中占據主流的慈善類型,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觀社會階層越高的人群慈善意愿水平越高,但月收入對慈善意愿的影響較弱;在宏觀因素方面,傳統經濟指標GDP的增長可以促進居民在幫扶弱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慈善意愿,而綜合現代化水平越高,越發達城市的居民,其對科技文化等現代慈善的支持意愿越強。基于此,未來可以進一步更新慈善理念,暢通民眾慈善參與渠道,逐步形成“人人心懷慈善、人人參與慈善”的慈善文化氛圍,促進中國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與變遷。

關鍵詞:慈善意愿 慈善事業變遷 全民慈善

作者簡介:劉婭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譚旭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變遷與社會心態、共同富裕與慈善心理,通訊作者,E-mail:tanxuyun@cass.org.cn;王清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與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劉佳音,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王一楠,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8.互聯網使用在中國民眾社會信任變遷中的作用——基于年齡-時期-世代模型的分析

摘要: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八期數據組成的混合截面數據,利用分層APC隨機效應模型,考察了中國民眾社會信任變遷中互聯網使用的影響作用。本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對社會信任水平具有消極影響,而且主要體現在農村居民中,教育能夠緩沖互聯網使用對社會信任的抑制作用。民眾社會信任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民眾互聯網使用對社會信任的消極影響不斷增強。社會信任經歷了V形的變化趨勢,但隨時期推移,互聯網使用產生的影響沒有明顯變化。1980~1984年出生的民眾社會信任水平處于低谷,“65前”世代的互聯網使用與社會信任水平呈顯著負相關;“70后”“80后”世代的互聯網使用對其社會信任沒有顯著影響;出生世代在1995年以后的民眾,互聯網使用正向影響其社會信任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使用 社會信任 年齡-時期-世代分析

作者簡介:閆玉榮,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后研究員;宋霞剛,石河子大學法學院講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通訊作者,E-mail:18859197076@163.com。

9.北京民眾的奧運關注和參與:北京“雙奧”對比研究[1]

摘要:本研究基于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實施的兩次北京民眾奧運調查數據,分析對比了民眾對北京“雙奧”的關注和參與狀況及變化,重點探討了在“逆全球化”和“個人主義化”趨勢和背景下,民眾關注奧運的國際視野(如擴大國際影響)相對于國家視野(如辦好自己國家的事)、集體視野相對于個人視野在“雙奧”中的變化,以及年齡世代在其中的作用,以考察社會變遷在民眾奧運心態上的反映。結果發現,相比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民眾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國際影響預期顯著降低,且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國家層面動機增強,揭示了“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視野的淡化;民眾參與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個人動機較之2008年北京奧運會顯著增加,且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關注國家影響大于關注個人影響的“集體強勢效應”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消失,提示了個人主義化和集體主義的式微。但也發現,民眾在奧運關注和參與中的國際視野與國家視野、集體視野與個人視野之間并非簡單的此消彼長關系,而是發生著同步的變化,例如,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參與奧運的國家層面動機和個人層面動機同步增加。提示我們國際視野與國家視野、集體視野與個人視野之間并非相互對立,而是可以彼此兼容,這為建構“美美與共”的共存共享心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了來自社會心態變遷方面的證據。

關鍵詞:北京“雙奧” 民眾關注 民眾參與 社會心態

作者簡介:應小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與行為實驗室副研究員,通訊作者,E-mail:yingxp@ cass.org.cn;彭雨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民族與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10.社會轉型期新生代群體的“搭子”社交研究——以Z世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摘要:本研究以Z世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采用扎根理論方法對當前社會轉型期新生代群體的“搭子”社交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社會碎片化、社會個體化及關系流動性,共同構成“搭子”社交的發生脈絡;(2)作為內在本體因素,深層社會動機及基本信念與社會互動傾向對“搭子”社交的發生分別起到動力與調節作用;(3)“搭子”社交的主導心態可以分為自力隨遇型與互搭索尋型兩種;(4)“搭子”社交的核心決策因主導心態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5)“搭子”社交大致可以分為享樂型、確證型及成就型三種類型;(6)“搭子”社交助推了自我邊界清晰化、能動性高漲化及自我飽和化,加深了信息繭房化,加劇了社會液態化。

關鍵詞:社會轉型 新生代群體 “搭子”社交 社會碎片化 社會液態化

作者簡介:張曙光,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山西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通訊作者,E-mail:zhangshuguang@sxu.edu.cn;叢銘、趙夢閣,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嚴禾佳,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本科生。

11.中國大學生自我控制變遷的橫斷歷史研究

摘要:自我控制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素質,探究其動態變化趨勢及成因對于大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橫斷歷史的元分析方法對2012年至2021年(數據收集年代)間134篇使用自我控制量表測量我國大學生(共104424名)自我控制的文獻進行分析。結果發現,2012年至2021年間,大學生自我控制總分、沖動控制以及專注工作維度得分均與年代呈顯著正相關,健康習慣、抵制誘惑、節制娛樂維度得分與年代相關不顯著。此外,經濟條件、教育狀況和就業情況三個方面的5項社會指標能顯著預測大學生自我控制得分的變化。綜上所述,2012年至2021年間,我國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整體呈上升趨勢,中國經濟、教育及就業方面的變化能較好地解釋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上升。

關鍵詞:自我控制 橫斷歷史研究 心理變遷

作者簡介:苗瑞凱,石家莊鐵道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講師,碩士生導師;張舒,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通訊作者,E-mail:mos618@126.com;李卓洋,石家莊鐵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12.中國大學生社交焦慮變遷的橫斷歷史meta分析

摘要: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問題引發了社會和學界的關注,而大學生群體的社交焦慮隨年代的變化趨勢尚不明朗,且大學生社交焦慮的變化是否存在人口學差異也一直未達成共識。因此,為深刻把握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動態變化、明確其人口學差異,本研究采用橫斷歷史meta分析的方法,對2000年至2020年間中國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相關文獻進行橫斷歷史元分析。結果顯示,近20年來,中國大學生社交焦慮逐步上升,且存在人口學差異,女生高于男生。此外,普通本科在校人數、移動互聯網使用人數和社交軟件用戶數的上升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上升密切相關。研究發現強調了大學生社交焦慮的上升趨勢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呼吁在應對大學生社交焦慮問題時應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和全面性。

關鍵詞:大學生 社交焦慮 橫斷歷史meta分析

作者簡介:高佳鑫,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金童林,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烏云特娜,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通訊作者,E-mail:wuyuntena@163.com。

二、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26輯)


ISBN:978-7-5228-4743-6

主編:楊宜音

特約主編:韋慶旺 譚旭運

(點擊封面 跳轉購書)

1.經濟發展與文化傳統的角力:社會變遷心理學研究中被忽視的理論命題(代卷首語)

摘要:社會變遷是近年來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然而,盡管研究者對社會變遷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并進行了諸多梳理和總結,但仍缺乏對社會變遷及其機制進行深入闡述的整合理論分析。本文將社會變遷與變遷認知置于統一的分析框架下,結合新的社會實踐與學科發展背景,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梳理了社會變遷的研究類型和影響因素,討論了現代化理論及其文化視角觀點在解釋社會變遷模式與變遷適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經濟發展與文化傳統對社會變遷的復合作用”理論視角,并以社會階層的研究為例展現了該視角所蘊含的命題與觀點。

關鍵詞:社會變遷 變遷認知 經濟發展 文化傳統 現代化理論

作者簡介:韋慶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通訊作者,E-mail:weiqingwang@ruc.edu.cn;譚旭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2.中國青年價值觀的變遷與比較分析:基于價值觀的雙維度三層次模型

摘要:本文以英格爾哈特的現代化理論為基礎,提出了一個價值觀的雙維度三層次模型,并利用1990~2018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中中美青年和非青年數據,實證研究了中美青年價值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中美青年價值觀的文化差距大于本國青年和非青年間的年齡差距。近三十年間,僅美國青年的價值觀朝向后現代價值觀轉變,而中國青年的價值觀呈現階段性變化,以及傳統價值觀、現代價值觀和后現代價值觀并存的特點,作為傳統價值觀代表的權威認同、作為現代價值觀代表的國家認同和作為后現代價值觀代表的多元認同都在經歷了上升—下降后,在近些年有所回升。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互聯網發展促使美國青年朝向后現代價值觀轉變,但是它們對中國青年的國家認同、權威認同和多元認同卻均有促進作用。本文說明后現代價值觀并不一定是未來各個國家和文化變化的方向,應更關注中國青年和中國民眾價值觀的獨特變化。

關鍵詞:價值觀變遷 中美青年 傳統價值觀 后物質主義

作者簡介:張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社會心態、社會變遷和文化心理學。

3.中美父母教養價值觀模式隨社會變遷的演變:一項以個體為中心的跨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使用世界價值觀調查中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教養價值觀數據,借助歷時研究設計(T1:1990年;T2:2017年/2018年),綜合采用變量中心與個體中心的方法,探索了中國父母教養價值觀近30年的演變及其與美國間的跨文化比較。結果顯示,近30年間,中美兩國均呈現法理社會轉變趨勢。在群體水平上,中美兩國父母在部分教養重心上表現出往偏個體主義傾向轉變的趨勢。在個體水平上,中國父母教養價值觀模式在向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并存的混合型教養價值觀模式愈來愈強的方向轉變;而美國父母教養價值觀模式則呈現混合傾向減弱、集體主義傾向略微增強的演變趨勢。在中美兩國父母個體層面教養價值觀模式的演變規律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一定差異。

關鍵詞:教養價值觀 社會變遷 個體中心 跨文化

作者簡介:陳梅靜,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碩士研究生;楊珊,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碩士研究生;趙驥杰,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本科生;曹叢,山東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E-mail:caocong@sdu.edu.cn。

4.民眾國家認同生成機制的變遷——基于三期橫斷面調查的比較研究

摘要:從文化心理角度梳理國家認同建構的關鍵因素、結構及其時代變遷,是民眾國家認同研究的新視野,對于鑄牢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礎,堅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以1994年、2014年和2022年的三期橫斷面調查數據為樣本,通過隨機森林模型遴選影響國家認同的關鍵因素,進而探索國家認同建構的心理變遷。結果表明,中國民眾國家認同建構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個人特質、人際關系和社會觀念等多層次文化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于國家認同建構,但不同時期的因素組合均與其所處發展階段的時代主題相呼應:公共事務參與、自強不息精神和親社會性始終在國家認同建構中扮演重要角色;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國家認同關注重點逐漸由個人物質與安全需求轉向精神領域的倫理規范與政治理念,傳統文化因素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發生了創造性轉化;進入新時代后,現代政治理念和傳統美德、家庭倫理共同成為國家認同建構關鍵要素。這些發現說明民眾國家認同確立是動態建構的過程:既順應現代化一般規律,同時也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而發展,是現代化與民族傳統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國家認同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文化 橫斷面調查

作者簡介:傅承哲,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粵港澳大灣區研究、行為公共政策、政策評估;景懷斌,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國家文化與國家治理、行為公共政策,通訊作者,E-mail:pusjhb@mail.sysy.edu.cn;莫庭陽,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行為公共政策。

5.基于APC模型:中國居民財產安全感的變遷研究

摘要:財產安全感屬于社會心態基礎層面的核心需要之一,構成個體開展社會活動的原初動力。本文基于我國CSS 2006~2017跨度十余年的四期調查數據,構建年齡-時期-隊列(APC)模型,對居民財產安全感的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探索。研究發現,居民財產安全感在十余年內呈現單調上升趨勢。2013年是一個上漲速度的拐點,一方面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經濟法治建設的方針為財產安全提供了制度和理論保障;另一方面反映了伴隨著反腐倡廉建設的不斷深入,在心理層面增強了群眾的財產安全感。基于年齡-時期-隊列差異角度的分析表明,隨年齡增長財產安全感呈現平緩上升狀態,快速的社會變遷對于財產安全感形成與維持產生了較強的隊列分化作用。其中,收入是主導城鄉居民財產安全感隊列差異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是解釋財產安全感性別差異的核心變量。

關鍵詞:財產安全感 年齡-時期-隊列模型 教育 收入

作者簡介:伍麟,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wlin@whu.edu.cn;柴夢然,武漢大學社會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

6.共同富裕背景下就業質量與民眾社會公平感研究——基于MIMIC模型的經驗證據

摘要:社會公平感對更好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已有研究較少基于就業質量對社會公平感進行多維度綜合探討。本研究使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數據,運用多指標多因素(MIMIC)模型探討就業質量對民眾社會公平感的影響。研究發現:新時代民眾社會公平感較高,呈現逐年上升和世代更替的“U”形曲線特征。民眾對社會公平期望的提升幅度高于客觀社會狀況改善的速度。其中,就業質量對社會公平感的影響存在橫向和縱向兩種機制。橫向上,就業質量通過多條路徑作用于社會公平感。工資收入、工作環境、工作自主性、技術培訓和勞動保障對社會公平感產生正向影響,工作時間和通勤時間則對社會公平感產生負向影響。不僅工作結果,工作過程和工作體驗也對公平感產生影響。縱向上,個體嵌入宏觀社會變遷中,就業質量對公平感的動態影響體現出顯著的時代效應。平均主義原則體現在就業質量對市場轉型前群體公平感的影響中,而競爭應得原則在就業質量方面對市場轉型后群體公平感的影響中得到體現。新時代應分類精準實現就業在質與量兩個方面的有效和合理增長,以提升社會公平感,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 就業質量 社會公平感 MIMIC模型

作者簡介:劉明偉,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E-mail:liumw6@mail3.sysu.edu.cn。

7.“去腐生肌”:我國民眾腐敗感知變遷(2013—2022)的橫斷歷史元分析

摘要:腐敗感知指個體或群體對政府執政腐敗程度和腐敗特征的評價,反映了民眾對官員腐敗的主觀感受。以往研究主要從橫斷調查層面考察腐敗感知的水平和影響因素等,但很少從縱向層面關注它的變遷及其宏觀成因。本研究對采用單一指標測量的中國民眾腐敗感知的已有研究(共包括456253名被試)進行橫斷歷史的元分析。研究發現:2013~2022年,我國民眾腐敗感知水平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來自反腐敗力度和經濟發展兩個方面的宏觀社會指標的變化能顯著預測民眾腐敗感知水平的下降。本研究不僅探究了我國民眾腐敗感知近10年的變遷趨勢,而且結合社會宏觀發展的指標,提出了腐敗感知“陣痛期效應”。在實踐上,為研判我國民眾腐敗感知趨勢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去腐”與“生肌”兩步走的思路。

關鍵詞:去腐生肌 腐敗感知 社會變遷 橫斷歷史元分析

作者簡介:葛國宏,南開大學社會學院在站博士后,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副教授;譚旭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通訊作者,E-mail:tanxuyun@cass.org.cn。

8.中國醫務人員抑郁的變遷(2002—2021):橫斷歷史研究的視角

摘要:醫務人員比其他專業群體面臨更多與工作相關的壓力,其抑郁發生率高于其他職業群體。因抑郁帶來的情緒低落、無助感和無價值感,不僅影響醫務人員自身健康與日常生活,還會嚴重影響其醫療服務質量,甚至威脅醫療安全。既往針對醫務工作者群體的研究并未明確其心理健康水平的變遷趨勢,他們的抑郁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宏觀)、行業組織建設(中觀)以及個體-社會交互(微觀)三個方面因素緊密相關。本研究對2002年至2021年間的89篇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醫務人員抑郁的研究報告(醫務人員被試共36822人)進行橫斷歷史的元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醫務人員抑郁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醫務人員抑郁水平的變化受醫院類型和醫務種類影響明顯,三級醫院醫務人員抑郁水平下降幅度明顯高于一級和二級醫院,醫生抑郁水平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其他類別醫務人員。滯后分析表明,不僅當年,1年前、3年前和5年前的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衛生機構總數、衛生機構人口數、衛生總費用都是影響醫務人員抑郁水平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究了醫務人員近20年的抑郁變遷趨勢,并探討了相關社會影響因素,對如何提升我國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醫務人員 抑郁 社會變遷 橫斷歷史元分析

作者簡介:呂邈,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心理;劉佳音,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讀碩士;龐瑜,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讀碩士;王一楠,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讀碩士。

9.社會變遷知覺對民眾生命意義感的解釋作用

摘要:本研究探討了我國民眾生命意義感的變化及社會變遷知覺對生命意義感的解釋作用。預研究通過對大型社會調查開源數據的分析發現,過去近30年我國民眾的生命意義感呈下降趨勢。正式研究發現,人們在主觀上認為民眾的生命意義感從過去到現在略有提升;人們的社會變遷知覺符合社會變遷的常人理論,即以社會的熱情與社會的能力為認知社會的兩個基本維度,認為在從過去到未來的時間序列上,社會的能力在上升,但社會的熱情在下降;且對未來的生命意義感預期也存在“美好明天效應”。知覺社會的熱情和能力變遷對生命意義感的解釋作用有時間方向和內容層次的分化,即:過去社會的熱情和能力可預測過去社會的生命意義感知覺,未來社會的熱情可預測未來社會生命意義感的預期;過去社會的能力和未來社會的熱情可預測個體生命意義感,未來能力可負向預測個體生命意義感。本研究為理解社會變遷視角下的生命意義感提供了實證依據,對選用增強民眾生命意義感的具體途徑具有啟發作用。

關鍵詞:生命意義感 生命意義變遷感 社會變遷的常人理論 社會認知基本維度

作者簡介:楊通平,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博士研究生;楊靜,綿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畢重增,西南大學心理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通訊作者,E-mail:beech@swu.edu.cn。

10.社會階層與社會變遷認知:基于能力和熱情維度的考察

摘要:不同于社會心理變遷研究關注人們的心理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發生的實際改變,社會變遷認知研究考察人們主觀上如何看待社會變遷的規律。本研究基于社會變遷的常人理論,探討個體的社會階層對其社會變遷認知的影響。研究1采用問卷法,讓602名被試對100年前、30年前、20年后的中國社會在能力和熱情兩個維度上與現在社會進行比較和評估,并報告自己的主觀社會階層,發現高階層更認為中國社會在能力得分上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高,低階層更認為中國社會在熱情得分上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低。研究2采用實驗法,讓225名被試對想象的社會變遷進行評估,得到了與研究1一樣的結果。本文結合社會變遷與社會階層理論,討論了研究的理論意義以及對于解釋中國社會變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階層 社會變遷 能力 熱情

作者簡介:韋慶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通訊作者,E-mail:weiqingwang@ruc.edu.cn;陽光耀,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呂艷奇,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董文蘭,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邦麗娟,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

集刊全文數據庫


www.jikan.com.cn/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整理:ym 審核:tg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社會學研究雜志 incentive-icons
社會學研究雜志
《社會學研究》官方帳號
834文章數 93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硕县| 太原市| 潼关县| 内江市| 石楼县| 南汇区| 陆河县| 榆社县| 泰兴市| 六枝特区| 河间市| 绍兴市| 苗栗市| 潞城市| 扶余县| 牡丹江市| 新密市| 溆浦县| 封开县| 平乐县| 龙州县| 青川县| 梓潼县| 北流市| 龙游县| 吕梁市| 榆树市| 宝坻区| 温宿县| 西昌市| 乌兰县| 兴文县| 正阳县| 遂平县| 沙雅县| 铜山县| 永胜县| 安溪县| 大兴区| 绵阳市| 南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