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演化進程中,生殖骨是一項令人驚嘆的存在。它形態(tài)各異,有的似尖刺般銳利,有的呈叉子狀精巧,有的如勺子般獨特,甚至有的僅像普通木棍般質(zhì)樸。
不僅形態(tài)豐富,生殖骨的尺寸跨度也極大,倭黑猩猩的生殖骨僅有約 8 毫米,環(huán)尾狐猴的在 1 厘米左右,而海象的生殖骨竟能超過 1 米。值得一提的是,人類憑借著聰明才智,將其雕刻成了一件件靈動的藝術(shù)品,盡顯心靈手巧。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生殖骨在動物繁衍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如同房屋的頂梁柱,為動物的交配行為提供關(guān)鍵支撐,能夠確保動物在繁殖期迅速進入狀態(tài),并維持較長時間的交配過程。
此外,生殖骨還能刺激雌性快速排出卵細胞,顯著提高繁殖成功率,極大地增強了雄性在繁殖期的競爭力。
令人疑惑的是,作為地球上智慧生命的人類,不僅自身沒有生殖骨,甚至鮮少有機會目睹其真容。
事實上,種種跡象表明,人類在進化的長河中逐漸失去了這一特殊骨頭。在胎盤哺乳動物中,生殖骨極為普遍,尤其是在食肉動物群體里幾乎 “標配”。
再者,人類的類人猿近親均擁有生殖骨,這表明生殖骨在靈長類動物中原本廣泛存在。
2016 年,發(fā)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B》的一項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殖骨在哺乳動物中的進化歷程及其在不同物種間的分布規(guī)律。
研究指出,約 1.4 億年前,胎盤哺乳動物與非胎盤哺乳動物(有袋類哺乳動物和單孔目哺乳動物)分化時,生殖骨便出現(xiàn)在胎盤哺乳動物身上,非胎盤哺乳動物則無此結(jié)構(gòu)。約 9500 萬年前,靈長類動物與食肉動物分化時,它們的共同祖先同樣擁有生殖骨,且大多數(shù)后代物種保留了這一特征。
因此,在現(xiàn)代胎盤類哺乳動物中,失去生殖骨的物種,均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漸丟失的。
那么,人類為何會失去生殖骨呢?
研究表明,這主要歸因于人類繁殖方式的改變。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生殖骨的大小與動物交尾時間長短呈正相關(guān),交尾時間超過 3 分鐘的動物,生殖骨通常較長;交尾時間較短的動物,生殖骨則較短。
例如,獅子、老虎等猛獸,盡管體型龐大、兇猛異常,但交尾時間往往以秒計算,其生殖骨也相對較小。大猩猩以及整個類人猿近親群體,交尾時間同樣短暫,生殖骨也不大,如倭黑猩猩交尾時間約 15 秒,其生殖骨僅約 8 毫米。
盡管人類交尾時間以分鐘計算,但在自然界中仍屬于 “速戰(zhàn)速決” 型,平均時間在 2 分鐘以內(nèi),這意味著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原本就擁有相對較短的生殖骨。而人類發(fā)情期的消失和雌性排卵期的隱蔽,促使繁殖方式從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轉(zhuǎn)變,這成為壓垮人類生殖骨的最后一根稻草。
研究顯示,在繁殖期雄性競爭激烈的動物群體中,生殖骨不僅更大,形狀也更為奇特。
這不難理解,生殖骨能延長交配時間,增加雄性遺傳物質(zhì)與卵細胞結(jié)合的機會,同時獨特形狀的生殖骨可誘導雌性快速排卵,部分末端呈勺子狀的生殖骨還能清除其他雄性的遺傳物質(zhì),從而提高自身繁殖成功率。可以說,雄性間的繁殖競爭推動了生殖骨的進化。
然而,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雄性之間的繁殖競爭逐漸趨于緩和。
一方面,人類發(fā)情期的消失使得繁殖時間不再局限于特定時期,全年均可進行繁殖,這減輕了雄性的緊迫感,降低了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雌性排卵期外部特征的消失,讓雄性難以判斷雌性是否處于排卵期,因此更傾向于陪伴在雌性身邊,等待受孕時機,并在幼崽出生后共同承擔養(yǎng)育責任。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男性擁有了剩余資產(chǎn),為確保后代的純正性和繼承權(quán),開始追求穩(wěn)定的配偶關(guān)系,一夫一妻制逐漸形成。這一系列變化使得人類雄性之間的繁殖競爭大幅減弱,生殖骨失去了進化的動力,最終在進化過程中消失。
綜上所述,人類生殖骨的消失,一是因為人類本身屬于 “速戰(zhàn)速決” 型,生殖骨原本就較短;二是由于雄性間競爭壓力減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使得生殖骨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最終退出了人類的進化舞臺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