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這類“破格晉升”佳話成為一種常態,而不只是作為一種特例。高校要通過加大改革力度,鍛造出更多“葉紫薇”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發文稱,博士畢業入職不到3年的“95后”葉紫薇,通過戰略性人才職稱評審學校提名制度這一超常規方式,從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助理教授破格晉升為教授。
↑葉紫薇(左)獲得聘書。圖據中國人民大學微信公眾號
對不少人來說,29歲的年紀,可能踏入職場不久,能夠在此時脫穎而出升為教授,的確不尋常。據介紹,畢業時,面對國內外眾多高校遞來的橄欖枝,葉紫薇最終選擇了學成歸國。她在玉米田里尋找經濟學密碼,將生物育種經濟研究寫進Science,取得中國農林經濟管理學科的歷史突破。
而據梳理發現,近期有多位“95后”學者任985高校教授。個體的選擇,呼應高校的需要,寫就一則則佳話。當年輕學者挑大梁的事情越來越多,其反映出高校對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做出的努力。在為葉紫薇等人祝賀的同時,也期待這類“破格晉升”佳話成為一種常態,而不只是作為一種特例。高校要通過加大改革力度,鍛造出更多“葉紫薇”。
在傳統學術體系中,一名青年學者要想成為教授,可能要經歷漫長的職稱晉升通道,按部就班地積累晉升資質,等待機會到來。這種模式,勢必會磨平一些人的心性。如果只能論資排輩、眾人擠“獨木舟”,那不利于形成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的用人環境,也不利于高校學術研究水平的提高。
當前,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迅猛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固有的學術研究格局。相對而言,在一些新興領域,年輕學者在知識更新速度、創新意識等方面更具優勢。如何深度構建可持續的學術成長環境,避免優秀的青年才俊“曇花一現”,已成為高校制度建設的新考題。
當然,“教授年輕化”不是目的,讓學者晉升機制更科學合理、避免人才被埋沒,才是核心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去年底曾刊文,指出該院近年來大力推行職稱破格制度,打破了論資排輩。2024年,該院有13人破格晉升職稱。中國人民大學則提出,要構建涵蓋多類型成果認定方式的人才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開辟多元化、可選擇的人才發展通道。武漢大學提出,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等等。可以看到,這些改革舉措圍繞人才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切中肯綮,表現出統一性、常態化和可持續性,引人期待。
說到底,高校的人才發展機制改革,當圍繞《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等政策系統化展開,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突破口,不斷為優秀人才的發展與晉升掃除障礙。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伍里川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