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烏克蘭戰爭的洗禮,俄陸軍終于發覺所謂“營打擊群”在編制、戰術靈活性、火力/彈藥、人員、裝備、信息態勢感知能力、持續作戰等方面的不足:俄軍旅級單位缺乏持續火力支援和縱深突擊能力;
俄羅斯媒體報道,俄軍南部集群的第51合成集團軍和第3合成集團軍正在進行部隊編制修改,此前的多支獨立摩托化步兵旅將改組為摩托化步兵師。軍改完成后,每個集團軍將擁有3個摩托化步兵師,每個師內擁有2個突擊步兵團、2個支援步兵團、1個自行火炮團和從排級到營級的多支后勤保障部隊。基本上,俄軍這是將前幾年調整到位的“合成集團軍-合成作戰旅-營戰斗群”的編制體系,又改回傳統的“集團軍-摩步師-作戰團”體系;
除了戰術能力不足,受到半導體工業落后、西方制裁、戰爭區域幅度廣闊等影響,俄軍重型裝備自動化程度低,不得不分出更多人力資源管理和操作技術裝備,導致前沿屢屢出現車多人少、攻擊乏力的情況;俄軍旅級指揮鏈在跨兵種協同(如空天軍、電子戰部隊)時效率低下,師級指揮部更能統籌大規模戰役;
所以,只有加大編制、人數才能維持重機械化單位的戰斗力:恢復師級編制才能將俄制裝備戰斗力發揮到極致!這也是俄軍擴軍和加快編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俄軍軍費暴漲也是支撐軍改的基礎;那么,中國陸軍需要學習美俄的旅改師嗎?
中國軍事改革始終遵循“立足自身需求、瞄準未來戰爭”的原則,俄軍“旅改師”的經驗更多反映了其在大規模地面消耗戰中的被動調整,而解放軍合成化旅的體系設計與戰略需求存在本質差異;
解放軍合成旅與俄軍合成旅級單位在設計邏輯上存在根本差異;
解放軍合成旅:跨區域機動、全域懾戰(臺海/高原/南海)
俄軍合成旅:東歐平原大規模常規戰爭
解放軍合成旅:內嵌炮兵/防空/電抗模塊(營級火力≈俄軍營級3倍)
俄軍合成旅:炮兵集中師級,旅屬火力單薄
解放軍合成旅:全域態勢感知+“星鏈”級數據鏈(戰術云作戰)—敵方必須具備強大的信息戰能力壓制我軍
俄軍合成旅:依賴傳統無線電,電子戰能力碎片化—容易被敵人切斷和干擾
解放軍合成旅:戰略投送集群(運-20/高鐵)+戰區聯勤中心(敵人無法摧毀這種立體運輸網絡)
俄軍合成旅:鐵路運輸為主,野戰補給效率低(很容易被敵人監控和摧毀)
解放軍合成旅從設計之初即強調“重型化+信息化”,火力密度、獨立作戰能力遠超俄軍同類單位,無需簡單對標俄軍回調師級編制的被動選擇。
中國是否需要“旅改師”?我軍預設戰場在臺海跨海登陸、高原山地攻防、南海島礁控制方面,要求部隊具備快速集結、多域協同能力,合成旅的模塊化編組更適應此類非線性戰場;(中國陸軍合成旅為此投入更多的非線性武器)
俄式“師”師級單位機動性差、指揮層級冗長,難以適應中國戰略方向上的復雜戰場環境。(烏克蘭戰爭可見,俄軍依舊停留在21世紀初的技術水準和戰術,特別是大裝甲部隊作戰的戰略思想)
解放軍合成旅列裝PHL-191遠程火箭炮(射程500公里)、紅箭-10反坦克導彈等裝備,單旅火力投射能力已超越傳統師級單位;旅屬無人機營(攻擊-2/翼龍-2)提供持續偵察-打擊能力,抵消對大規模地面部隊的數量依賴;
我軍合成旅可以得到強大體系火力和信息戰網支援:火箭軍“區域拒止”+空軍“穿透打擊”承擔戰役級火力準備,陸軍合成旅聚焦戰術節點奪控,無需重建師級“大兵團”。 而且我軍的智能無人補給鏈(無人機/無人車)+ 戰役級物資預置,使合成旅可持續作戰周期大幅延長;
但是,我軍合成旅可以從烏克蘭戰爭中學習更多的實戰經驗教訓:
俄軍“旅-師反復改”本質是缺乏頂層設計能力的權宜之計,解放軍軍改已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穩定架構,結構性回調將破壞聯合作戰效能。
我軍維持“軍-旅-營”體系,通過裝備升級(六代機/高超音速導彈)與AI指揮系統(“深綠”人機協同)進一步釋放合成旅作戰潛力。未來戰爭是“分布式作戰”與“馬賽克戰”的天下,師級編制屬于機械化戰爭遺產,盲目復古將拖累軍事變革進程。
我國軍隊編制服務于戰略需求,解放軍的對手不是20世紀的鋼鐵洪流,而是信息化條件下的全域混合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