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洛陽的00后女孩可可火了。可可是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上份工作干的是文旅策劃,如今轉型成了一名“職業掃墓人”,也正是這個新奇的職業,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用可可的話說,這份工作其實很簡單,每天就是替別人擦拭墓碑、鞠躬、哀悼,月收入大概有四千元。但不僅需要有體力,還需要對逝者有足夠的敬意,比如根據家屬需求為逝者讀家書、擺放特定的祭品,甚至是轉述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思念,也都是“職業掃墓人”工作的一部分。
至于客源,可可介紹說,她的客戶基本上都是在外地趕不回來的游子,或者腿腳不方便的老人。目前,中國的流動人口超過三億,許多人因為工作太忙,身體不好,或者其它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辦法按時趕回來祭掃先祖,但又不忍心讓墓地荒蕪,就只好選擇找人替自己去掃墓、祭拜、放一些祭品,傳遞一些心意。
但是,話說回來,任何一個新興行業的爆火背后都有隱憂,即使是掃墓也不例外。比如有的黑心商家收了錢卻不去祭掃,把前幾年的老視頻重新剪輯,發出來糊弄人,你要求他全程直播,結果他直接把悼詞輸入進AI,一鍵生成假錄音。甚至還有一些商家,把基礎清潔和鮮花捆綁銷售,還搞陰陽菜單,到了祭掃當天突然坐地起價。
湖北的一位律師就提醒說,曾經有家屬發現“職業掃墓人”壓根沒去墓地,用P圖應付自己,但因為沒簽署過書面協議,很難維權。所以,如果大家想嘗試這種服務,一定要記得簽好協議,保存好交易記錄,選擇可靠的平臺。
其實像職業掃墓這樣的新行當還有很多。去年八月份,國家就把生成式AI應用員、滑雪巡救員等19個職業"轉正"了,像露營地管家、老年助浴師這些新工種也正在崛起。這些崗位反映了人們目前最迫切的社會需求,既有科技前沿的智能運維,也有針對老齡化社會的暖心服務。
不過,新行業要走得遠,還得靠規范護航。比如杭州多個陵園推出"預約祭掃"系統,提供標準化代掃套餐;重慶試點"云祭掃"平臺,多部門聯合,集中整治殯葬服務機構的亂收費問題,都是值得借鑒的探索。
說到底,掃墓最重要的是心意,代掃服務就像給思念開了一條應急通道,但如果條件允許,還是親自去墓前拔一拔野草,擦一擦照片——畢竟那些蹲下身時的細語、撫摸墓碑時的溫度、一幕幕往事的緬懷,才構成了我們最珍貴的生命體驗和家風傳承,而這一切,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農視點述評員 | 楊婧軒
剪輯 | 胡旭
主編 | 楊公元
監審 | 宋錦峰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溫度融化數字,用視角剖析現實,讓每一聲嘆息都被聽見,每一份堅守都有回響。《農視點》,看懂生活褶皺里的光——這里沒有宏大敘事,只有與你血脈相連、與時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農視點》屬中央新聞網站農視網原創欄目
版權歸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