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嘉興4月4日電(黃彥君 董維剛 張平)新鮮桑葉在春菜區上架吸引民眾嘗鮮,買桑葉附贈蠶卵打造養蠶“閉環”……今春以來,桑葉、春蠶在社交媒體上頻頻“出圈”,不但化身“小學生誘捕器”,也引得許多年輕人飼養“小眾寵物”。
最近,家住浙江杭州的小趙在線上下單了桑葉、蠶卵,準備重溫童年養蠶樂趣。
“小時候就養過蠶,當時網購還不普及,為給蠶寶寶找桑葉,我們還要去找桑樹采摘。現在超市和電商平臺都能輕松買到桑葉和蠶卵,我打算再體驗一下,看看蠶寶寶能不能順利吐絲結繭。”小趙期待地說。
眼下,除了追憶童年野趣的年輕群體,全國多地小學生也迎來了年度“照料蠶寶寶”實踐作業。在浙江省海寧市周王廟鎮,云龍村接住了這波蠶桑爆火的“流量”,養蠶套裝已預售超10萬盒。
步入云龍村一家蠶桑樂園,村民們正緊鑼密鼓地分裝桑葉和蠶卵,檢查封箱后將蠶盒發往全國各地。
2025年3月,云龍村村民在打包蠶盒。受訪者供圖
“這周開始,我們盡最大努力多發一點訂單,每天能發3000單左右。此外,我們還聯動周邊村莊,收購富余桑葉,基本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發走。”該蠶桑樂園園長金肖黎說。
從創意實踐活動到鄉村振興的產業引擎,養蠶熱潮的背后,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也是文化傳承與消費升級的雙向奔赴。
云龍村地處良渚文化帶,是遠近聞名的蠶桑基地。該村村民歷代養蠶,形成豐富多彩的蠶桑民俗活動。2009年,云龍村蠶桑生產民俗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又被列入“中國蠶桑絲織文化遺產生態園”項目。
近年來,該村引進農業公司,統籌建立占地500多畝的蠶桑樂園,蠶桑產業步入規模化。電商賦能下,該村將蠶桑產業轉到線上,網絡銷售桑葉和蠶寶寶,通過建立社群、直播等方式傳授養蠶技巧,將古老蠶桑文化傳向全國各地。
金肖黎介紹,這份“春蠶套裝”,除了港澳臺地區外,全國統一售價8元(人民幣,下同)包郵到家。一份快遞里,包含桑葉、蠶卵、蠶盒及飼養手冊、工具等。消費者收到貨后,直接實現“零門檻”飼養。
2025年,云龍村蠶桑樂園一景。海寧官方供圖
暢銷全國的蠶盒,是該村開拓蠶桑產業多元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除了傳統農業養殖,云龍村相繼建成研學中心、云龍蝶園、云龍記憶館、桑俗文化園等一批研學基地,從養蠶到制作蠶絲扇,傳承2000多年的蠶桑文化在此觸手可及。
云龍村黨委書記沈嘯馳介紹,2024年,該村共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25000余名學生前來體驗蠶桑農事活動,經營性收入超400萬元,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收益的雙贏。(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