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你是否參與了最近火爆全城的“尋字”接力?
在社交平臺上,一位女士詢問深圳網友,是否能發送一些地鐵10號線站牌的圖片,給她的姥爺——站牌名手寫書法的創作者觀看。
10號線那飄逸靈動又古樸風趣的地鐵書法站牌,除“華為站”外都出自于76歲的姥爺的筆墨。
雅寶、雙擁街、涼帽山、禾花、雪象......10號線的站名每一個都題寫得如此古樸和調皮,為坐上此線的深圳人提供了心靈的慰藉。
現在,在深圳人的熱情邀請下,這位可愛的姥爺,終于跨越半個中國,從山西來到我們最熟悉的深圳,和他書寫的10號線地鐵站牌合影圓夢。
姥爺圓夢了的笑容,印在深圳人的心海,網友們紛紛感嘆:太美好了!深圳,真是一個有情懷的城市。
01
社交媒體的“尋字帖”
深圳網友接力助圓夢
時間回到一周前,3月27日,一位女士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地鐵10號線的照片。
“深圳地鐵10號線,家人們,站名是姥爺寫的,但是姥爺沒有去過深圳,有沒有朋友可以評論區發發站名的照片!!”
這位來自山西的網友張女士發帖時,肯定沒有想到帖子會引發這么大的反響,在24小時內引爆深圳全城。
深圳網友們紛紛以“深圳速度”響應,“安排!”,白領利用通勤間隙拍攝“崗廈北”站牌,攝影師專程到“冬瓜嶺”捕捉光影,甚至有家長帶著孩子逐站打卡。
霎時間,10號線成了另一個深圳的另一個“翻身”,新晉為深圳熱門打卡點。
短短時間,評論區增加了數百張10號線的站牌照片,10號線由姥爺親自題寫的23個站名全部集齊。
圖釋:張女士的小紅書截圖
大家拍的不僅僅是站名,更是一份替長輩圓夢的心意。
姥爺從那一刻起,不再只是張女士的姥爺,而由深圳人接力,成了深圳人的姥爺——大家都曾感動的10號線的筆墨,如今終于找到了源頭。
“建議名字昵稱帶’雅’的同學到雅寶站打卡,這字體美好得像溫柔地喚人家’雅寶’。”
“第一次留意到的就是雙擁街!!心想怎么這地鐵名那么好看!!”
“當時看到這些字體還在想深鐵真有趣,設計很Q,讓人印象深刻。”
“感覺’冬瓜嶺’的字體、顏色和這個站名好匹配,真的像冬瓜。”
“像老茶館的煙火氣。”
深圳網友還熱情邀約姥爺來深圳,稱現在是深圳最美麗的季節,來深圳賞花,還附上了游覽路線和天氣指南。
“歡迎山西姥爺到深圳,到了深圳可以去蓮花山、博物館、東門老街、大小梅沙、等景點走走看看,這個季節在深圳旅游相當好。”
圖釋:張女士的小紅書帖子評論區部分截圖
姥爺沒想到深圳網友如此熱情,他深受感動。孫女張女士還重新發了一條帖子感謝深圳網友:
“沒想到在小紅書上隨口一問,好多熱情網友評論照片,每一張照片都像是打開了十號線不同角落的盲盒,驚喜滿滿。它們不僅是深圳人的熱情和溫暖,更是深圳這座城市跳動的脈搏,是無數人奮斗的日常。真心感謝每一位提供照片的網友,你們的分享讓這個記錄變得更加生動。沒有你們,這個想法或許只能停留在腦海,姥爺也無法得知他的作品這么深受歡迎,再次感謝大家!”
人們從骨子里就偏愛花好月圓的結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山西小院里的76歲老人,通過屏幕觸摸到了深圳地鐵站里自己筆墨的溫度。舉手之勞,皆大歡喜。
這場自發的溫情接力,更像是深圳人情味的傳遞。人們常說這是一座充滿外來移民的打工城市,殊不知陌生人之間的互助才最顯人情味。
02
六年前種下的種子
如今已碩果累累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姥爺跨越了半個中國,成為了深圳地鐵的“隱藏設計師”?
姥爺錄過一個視頻,娓娓道來了黃土高原山西與濱海城市深圳的一線情緣:
2019年,深圳地鐵征集書法站牌,包括6號線一期20個站、二期7個站,10號線24個站等等。
姥爺在網上看到消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寫了“光雅園”“禾花”兩個站名投了稿,結果被選中了,很快就收到了書寫10號線除華為站外的所有站名的通知。
2020年,姥爺去了卦山書畫院,每天靜下心在書院創作。
姥爺擅長繁體,而地鐵站名大多要求簡體,有些字于他而言比較生疏,他通過查字典、看書法作品集、多方查找資料,把每個字都落實了,練習了再開始創作。
圖片來源:張女士
姥爺名為王朝珠,是山西文水縣北白村人,現任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山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但對待每一個字都認真謹慎,堅持創作出自己的風格。
他出身書香世家,自幼臨摹《張遷碑》《禮器碑》。兄長王朝瑞(山西畫院原院長)教誨他,要寫出自己的味道,讓他摒棄模仿,在古代的隸書中融入那個年代黃土地的渾厚。
即便是在務農歲月,姥爺也堅持用樹枝在田間練字。這種“泥腿子書法家”的執著,最終凝練成網友口中的“姥爺體”——既有漢碑的古拙,又帶著孩童般的圓潤,像和熙的春風,拂過看者的心頭。
2021年,深圳地鐵10號線開通運營,地鐵工作人員將10號線站牌的照片發送給姥爺留念,見證到筆墨刻上彩墻,成為永久的徽章,姥爺特別興奮和激動。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而深圳人不僅僅滿足于此,他們抓住了姥爺“沒來過深圳”的字眼,紛紛呼吁姥爺快到深圳,感受這個最美季節里的春和景明。
深圳地鐵也拿出了“深圳速度”,為了回應這數千公里的呼喚,迅速行動,真的把姥爺邀請來了深圳。就在4月2日,姥爺和家人落地深圳機場,接機的深圳人們看到姥爺,不禁熱淚盈眶。
4月3日,姥爺在10號線的孖嶺站開始了他的深圳之旅,他在孖嶺站打卡合影,還表示“圓夢的感覺真好,我的愿望終于實現了!”
“希望我的書法在深圳地鐵的出現,能給下一代一個促進的作用吧,讓他們愛書法,愛中華書法的瑰寶,中國人就應該把中國字寫好。”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姥爺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殷切期盼,在深圳所到之處留下文化印記,是深圳人最生動的一節文化課。
在最美地鐵站崗廈北站,姥爺傾情寫下“情滿鵬城”的書法作品,作為與深圳人的雙向奔赴。
在深圳圖書館北館“學人書房”,姥爺提筆寫下“文津書海 翰墨風華”,贈予深圳圖書館北館念存。
在為期4天的行程里,姥爺和家人還將奔赴深圳華為總部、甘坑古鎮等地參觀打卡,繼續感受深圳10號線上的古色古香和賽博朋克。
03
深圳的溫柔
藏在城市的細節里
在姥爺為深圳題寫地鐵站牌的事跡爆火之后,網友們對深圳的評論一反之前的“文化荒漠”的刻板印象:
“深圳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真是讓人感動!”
“深圳的文化建設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點贊!”
“溫暖的人,溫暖的城市。”
有人說,原來一座城市的溫柔藏在地鐵站的細節里,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也體現在地鐵的細節里。
很多人不知道,在地鐵站牌默認印刷體的年代,深圳在2004年便首創用書法書寫站牌。21年來,深圳將書法站牌發展成為城市名片,讓每一條線都具備不同的氣質。
截至目前,深圳地鐵1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6號線、10號線的66座車站的站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9位書法家題寫,實現了“全國書寫深圳”的友愛。
如1號線除“世界之窗”站采用領導人題字外,其余站名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及深圳本土9位名家執筆。
6號線的站名,由河北武安的書法家李平安題寫,采用的是盛唐時期顏真卿創立的顏體。在他筆下,站名豐腴雄渾,結構寬博大氣,骨力剛勁有力,充滿生命活力。
深圳地鐵作為流動的文化長廊,不僅僅是通勤的空間,更是文化傳承的“博物館”。
以車公廟為例,相傳南宋末年,車公大元帥護駕宋帝南下避難,在輾轉過程中不幸染病身亡。
深港一帶的鄉民視車公為忠義化身,將他奉為神明,修建廟宇祭拜。
為呼應這一歷史背景,車公廟站特意采用宋徽宗所創的“瘦金體”書寫站名,并在站內設置了一副盔甲雕塑,增添了一番歷史韻味。
沙井站則通過不銹鋼鏡面反射明代蠔墻遺址,展現深圳的“蠔鄉”海洋文化淵源。
深圳地鐵也經常性“整活”,營造傳統文化的氛圍感——如過年期間,深圳地鐵在地鐵車門處張貼春聯,在崗廈北站懸掛燈籠......
如果說地鐵美學是城市文化的一個側面,那深圳人的文化日常更能透視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深圳人的文化生活早被編織成一張豐盛的“文化菜單,深圳讀書月、深圳藝術周,日均的文化活動超過190場次,1-12月,月月不重樣。
深圳人還擁有舉步可達的“10分鐘文化圈”,華僑城創意園的老廠房里,涂鴉墻與獨立書店共生;南頭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千年廣府民居與當代藝術展對話;大鵬所城的海風里,非遺魚燈舞與電子音樂節共振——傳統與先鋒的碰撞,讓深圳的文化底色既厚重又鮮活。
最動人的細節,藏在街頭微末。深圳中心書城的地面上,永遠“長”滿讀書人;市民中心廣場,持證的街頭藝人低吟淺唱;華強北街頭,公益鋼琴被一個個普通的過路人彈響……
這座曾被稱為“文化沙漠”的城市,如今已成長為一片“雨林生態”。不同根系的文化在此交織,既有傳統文化的深扎,也有創新枝椏的舒展。
當山西姥爺的筆墨與深圳地鐵相遇,當務農者的書法夢與都市人的溫情共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兩個地域的對話,更是一座城市對“何以文化”的生動回答:包容每一份熱愛,尊重每一次創造,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文化的參與者。
深圳不只有搞錢,搞文化,同樣很“卷”。
下一次,路過深圳地鐵,看到深圳的站牌,想起姥爺的話語,我們不妨也放慢腳步,感受深圳文化的呼喚。
文丨白粥
圖片來源 | 深圳特區報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