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的相冊扉頁上,"鞏縣兵工廠" 的鉛筆標注已有些許暈染。但細心的研究者會發現,這些攝于 1938年的照片里,青磚灰瓦的建筑格局、湘西山民挑運原料的竹簍,以及工人制服上的 "辰" 字臂章,都在無聲訴說著另一段歷史——這些照片的真實拍攝地,其實是千里之外的湘西辰溪。
1938年深秋的湘西,一位攝影記者將鏡頭對準腳下的奇特地貌,新修的湘黔公路像灰蛇般纏繞在山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公路右側山體內整齊排列的人工洞穴——這些被稱為"蜂窩洞"的建筑,實則是鞏縣兵工廠西遷后的地下車間。
據《湖南兵工志》記載,鼎盛時期這里有3876名工人晝夜輪班,每月能生產82毫米迫擊炮彈1.2萬發。
將第一張照片拉近細看,據通訊兵留存的文字記載,此地應當是位于懸崖之上的“家庭圖書館”,這般說法似乎更為合理。瞧照片右下方,曾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土地堂,可如今已被拆除不見蹤影。原本的兩層木樓,歷經歲月變遷,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層,徒留往昔痕跡供人憑吊。
孝坪水洞地下,一臺從漢陽兵工廠拆卸西遷的3鋼爐沸騰翻涌,這個深達百米的喀斯特溶洞被改造成鋼鐵心臟。
孝坪水洞地下車間的石灰巖穹頂下光,一臺從漢陽兵工廠拆卸西遷的1500噸水壓機正發出悶雷般的轟鳴。據《湖南兵工志》記載,這臺德國克虜伯公司1912年制造的設備,每日可處理120噸特種鋼。
這臺德國西門子公司1914年制造的為生產炮彈殼材料的鍛壓機,每次沖程都能將黃銅錠擠壓成精確的75毫米炮彈殼毛坯。據《湖南兵工志》記載,這臺設備每日可生產2800枚完整彈殼,其加工精度使炮彈初速誤差控制在1.5%以內。
老爺子正車削炮彈殼,他緊盯工件,將卡尺的兩個測量爪小心翼翼地貼合在剛車削完的炮彈殼上。目光緊緊鎖住卡尺上的刻度,眼神專注且認真,似乎在屏氣斂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讀數變化,這般行云流水的操作,足見其經驗豐富,定是一位高級技工 。
迫擊炮彈裝藥,堪稱兵工廠里最危險的工種,稍有差池,便是粉身碎骨,生命瞬間消逝。此刻,在這彌漫著緊張氣息的工作區域,一對父子正專注作業。父親雙手穩穩托著藥包,動作嫻熟地往炮彈殼內裝填,神情專注而沉穩;兒子則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盯著父親的一舉一動,遞著工具,配合默契。
在兵工廠那略顯昏暗的車間里,裝藥工序正緊張進行。裝藥工人全神貫注,雙手穩穩拿起藥包,緩緩倒入迫擊炮彈殼內。每一次倒藥,都似在與危險共舞,絲毫容不得差錯,因為裝藥環節至關重要,直接關聯著炮彈爆炸后的威力。
在兵工廠的一處作業區,75mm的山炮炮彈整齊擺放著。工人手持油漆刷,蘸取著調配好的油漆,均勻地涂抹在炮彈表面。那油漆在刷子的帶動下,一點點覆蓋住金屬外殼,形成一層均勻且光亮的防護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