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駁殼槍,大家都會想起很多經典場面,例如《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手持兩把駁殼槍,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再如《亮劍》中李云龍跟楚云飛大鬧聚賢樓,手持駁殼槍干掉一大片鬼子后毫發未損,并且從容撤離。通過影視作品的宣傳, 駁殼槍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此外,駁殼槍看起來也很威風,賣相確實好!不過從技術角度看,駁殼槍并非是軍用制式手槍的首選,有不少缺點。個人覺得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數十萬支駁殼槍其實不實用,還不如把其中一大部分換成步槍、機槍或者其他武器更實在。
李向陽手持兩把駁殼槍
為什么這么說呢?說一下駁殼槍的缺點,大家就明白了。駁殼槍主要有這么幾個缺點。首先是重心過于靠前,握持時不易掌握,影響了射擊的穩定性。其次,該槍在射擊時,槍口跳動幅度較大,難以控制彈道,進一步降低了射擊精度。此外,體積偏大、隨身攜帶不方便,如果是M712速射型號,裝上20發彈匣后就更麻煩了。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成本問題,駁殼槍比其他軍用手槍明顯貴!
正是由于駁殼槍有以上這些缺點,所以在歐洲市場“叫好不叫座”,當時世界上大量采購的國家只有中國。為什么當時的中國反而會采購昂貴的駁殼槍呢?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由于軍工基礎薄弱,嚴重依賴進口武器。而駁殼槍憑借其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泛等優勢,迅速在中國市場風靡一時,成為各軍閥爭相購買的“香餑餑”。
駁殼槍看起來真威風
PS: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輕機槍在軍隊中還未普及,像手槍營、手槍團這種編制還能發揮一定作用,用來突襲敵方步兵防線。一旦敵方機槍數量多了,就很難奏效了。到了抗戰時期,純手槍部隊對抗輕機槍+擲彈筒的組合,沖上去根本就是送死。
當然國人很聰明,為了解決駁殼槍射擊時槍口跳動過高的問題,創造性地發明了“橫置槍身射擊法”。即將槍身旋轉90°,利用槍口上跳的慣性,將子彈“潑”向敵人,這種變通方法能有效提高射擊穩定性和命中率。但是新手要掌握這個技巧需要時間,需要反復練習,在子彈不充裕的舊中國根本沒有那么多彈藥可供練習,只有少數人才有這個條件。所以別看舊中國累計裝備120萬支以上的駁殼槍,但在戰場上真正能發揮出戰斗力的并不多,軍隊中老兵比例也不高。很多時候就是看起來打得歡,但命中率極低。
20響盒子炮
具體可以參照抗戰時期該槍的表現,當時我抗日軍民裝備了超過50萬支駁殼槍,但戰場上的表現差強人意。以1944年李家鈺上將犧牲的戰斗為例,在戰斗初期,李家鈺命令第532團擔任掩護任務。當時日軍發現了第532團團部,小股穿插進來的日軍占據了制高點,導致只有駁殼槍的團部警衛排和團長彭仕復全體犧牲。隨后,司令部的警衛連(人手一支駁殼槍)在阻擊日軍時也大部犧牲,連李家鈺上將也陣亡。影視劇中幾個人手持駁殼槍,輕松擊斃幾十名日軍的情況,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駁殼槍的作用被影視作品無限放大了。
可能有人要說,駁殼槍在敵后戰場好用啊,例如《鐵道游擊隊》里游擊隊使用20響盒子炮打得鬼子鬼哭狼嚎,跟機關槍一樣猛!那是影視作品,拍給大家看的,大家去看看網上國外軍迷操作快慢機的視頻就知道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情。真實歷史上的鐵道游擊隊,是分短槍隊和長槍隊,短槍隊平時執行偵察任務為主,真跟鬼子較量,還是以步槍、機槍這些武器為主的。
大紅九
還有抗戰時期,國軍駁殼槍的配置也有問題,就是一線部隊配備的駁殼槍數量并不多,步兵連中也就連、排級干部、機槍手才配備,總共就那么幾支。大量的駁殼槍配備在警衛部隊或者后方,警衛部隊去前線作戰的機會其實也不多(當然確實有,但也需要裝備步/機槍、沖鋒槍等武器才行,純駁殼槍上去就是送死了),也就是說大量的駁殼槍閑置在后方。
只有將駁殼槍大量配備到一線部隊手中才能發揮作用,類似二戰美軍給前線普通士兵配備柯爾特M1911手槍。柯爾特M1911手槍的11.43毫米大口徑槍彈殺傷力大,日軍被擊中一槍就基本喪失戰斗力。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在短兵相接時用柯爾特M1911手槍擊斃了大量試圖沖上來拼刺刀的日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