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30日報道,媒體近期接連曝光多名頂尖科學家回到中國任職的消息,使得華人科學家“海歸潮”再受關注。
《聯合早報》梳理發現,去年以來至少有17名頂尖科學家從海外回到中國,他們多數來自數學和物理學領域。
報道稱,這些“海歸”學者加入的機構,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傳統頂尖學府外,也包括一些近年來新成立的研究機構和院校。
以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學為例,這所位于浙江杭州的民辦研究型大學,去年接連吸引三名海外頂尖科學家任職,包括法國巴黎西岱大學原數學系教授陳華一,曾任美國貝勒醫學院解剖教學中心主任的張曉明,以及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任教20年的數學家汪徐家。
近期返華的美國俄勒岡大學原數學教授林華新,加入的則是成立剛一年多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這家新型研究機構由上海市、楊浦區和復旦大學共同支持設立,由著名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擔任理事長,目標是打造集基礎研究、人才集聚與培養為一體的基礎科學與交叉學科研究平臺。該機構成立還不到一年半,已吸引多名頂尖數學家加盟,包括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20多年的劉克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課程助理教授駱明輝受訪時分析,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選擇歸國,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為招募頂尖科學家,在薪酬、補助和實驗室等方面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另一方面則與華人科學家在海外受針對的危機感加重有關。
據報道,去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8.3%,高于同期5%的整體經濟增速。目前研發經費總量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報道指出,上述“海歸”學者中,超過75%都是從美國返華。這既是因為在美中國學者人數眾多,也可能與近年來美國加碼打壓華人學者有關。
報道稱,丘成桐也在2022年離開生活了50余年的美國,全職任教清華大學。他去年1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去十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科學家表現出嚴重歧視,這些科學家除了離開美國別無選擇,因為他們只有在支持性的研究環境中才能展現出最佳工作狀態。
丘成桐警告,這種人才外流對美國來說是不幸的,因為這將削弱其研究能力。
深圳東壁科技數據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頂尖科技人才數量從2020年的18805人增至2024年的32511人,全球占比從17%上升至28%。相比之下,美國頂尖科學家數量則從2020年的36599人降至去年的31781人,全球占比從33%降至27%。
來源 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