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媒一篇報道指出,隨著俄羅斯汽車市場加速洗牌,中國車企正面臨“卸磨殺驢”的質疑。俄羅斯汽車經銷商協會主席波德謝科爾金直言不諱地表示,缺乏服務網絡和本土化能力的小品牌將在2025年集體退場,甚至斷言“沒人在乎這些企業的去留”。
這番言論看似暴露俄羅斯市場的殘酷現實,實則暗藏玄機——當中國車企用三年時間填補歐美品牌撤離后的市場真空,俄方卻以“質量缺陷、服務不足”為由抬高準入門檻。究竟是市場自然淘汰,還是精心設計的產業博弈?下面看具體報道:
俄媒報道原題:《離開還是留下: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的困惑。》
本篇,我們的汽車專家對“天朝”汽車品牌在我國未來的預測陷入了矛盾境地。
如今,又一則警報響起——2025年中國品牌將開始大規模撤離俄羅斯市場,其中當然也包括那些三年內未能真正打開俄羅斯銷路的不知名小車企。
俄車商協會主席阿列克謝·波德謝科爾金,在接受URA采訪時斷言:“數十個中國汽車品牌并非在俄組裝,而是直接從中國進口。這些品牌在我國需求低迷,如果他們無法在俄建立本土服務網絡,不能快速提供質保期內的備件和維修,自然難以獲得消費者信任。2025年我們將看到在俄的中國品牌進一步減少。”
1.動蕩市場的悲喜劇
波德謝科爾金的預言令人警惕,敏感人士甚至可能從中嗅到潛在威脅。但為何協會主席的聲明被媒體廣泛轉載,卻未引起轟動呢?
首先因其缺乏新意,今年初,“Rolf”公司新車部總監尼古拉·伊萬諾夫就向Prime通訊社表達過類似觀點:俄羅斯市場即將流失至少三個因需求低迷導致直接虧損的中國品牌。
況且在分崩離析的市場中,為那些既無地位、又無銷售網絡,缺乏維修基地和技術支持體系的小角色離去而憂慮實屬怪異。
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70%的銷量來自五大品牌——哈弗、奇瑞、吉利、長安和歐萌達,面臨出局的并非這些主流品牌。專家預測可能將被“淘汰”的名單包括北汽、東風、凱翼、力帆、斯威、風行、魏派、歐拉和福田。即便俄羅斯真的失去這些品牌,恐怕也無人會感到真正的惋惜。
最后,若想讓公眾體會這則新聞的悲劇性,本應給予消化時間,而非用相反信息狂轟濫炸。這里指的是《汽車統計》分析機構總監謝爾蓋·采利科夫昨日發布的預測——該預測同樣被各路媒體瘋狂轉載:“未來兩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份額將持續增長,2025年有望達到90%。”
2.誰是輸家?
若暫且擱置《汽車統計》這份略顯可疑的新數據,核心問題浮現:非主流品牌退市究竟會讓誰受損?在波德謝科爾金和伊萬諾夫作出裁決后,我們該為誰擔憂?
恐怕不必為那些連消費者基本利益都漠視的企業操心——它們抱著“俄國人現在饑不擇食”的心態進入市場。這些企業早有準備:即可以在不向北方蠻荒之地投資一分錢的情況下分一杯羹,必要時他們就卷鋪蓋走人,甚至可以不說一聲“再見”!
當前車主們無暇顧及這些細節,若能隨口說出在俄羅斯的50多個中國品牌中的十個已屬難得。因此產品多樣性遠非首要關注點,核心矛盾在于高到離奇的車價、購車資金短缺以及中國車“壟斷”的現狀——這已非中國制造商的責任范疇,而關乎俄羅斯央行、工貿部和反壟斷局的作為。
最后,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作為經銷商代表,兩位專家實是為同行的利益而焦慮,但這也許不成立。并且,波德謝科爾金主要談論的恰恰是那些無力在俄建立服務網絡的中國車企。
不管怎樣,總之,既然如此——要走便走,悉聽尊便。
俄媒報道至此結束。
總結:
在這場看似“卸磨殺驢”的市場變局背后,俄羅斯汽車市場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空白”到“飽和”的跨越,也正是“吃飽、吃撐”后,才讓他們開始挑剔汽車品牌。但從另一層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占領市場的最優解一定是“本土化”,而不是那些僅靠平行進口賺差價、忽視售后體系的投機者。由此證明:中國車企的全球化征程沒有捷徑,唯有將“產品出海”升級為“體系扎根”,才能避免被“卸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