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趙匡胤以黃袍加身兵不血刃而得天下,遂有兩宋319年之“文治盛世”,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與文化極為重要的轉型期。其時崇文抑武,優禮文士;倡文藝之學,內修心性;科舉隆昌,以文取士,極大地提高了文人士夫的參政熱情和藝術創造力,再加上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遂使有宋一代,文、史、哲及藝術方面皆臻其盛,蔚為大觀。
北宋,趙佶,聽琴圖,軸
絹本設色,縱147.2厘米,橫51.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言“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唐前中國畫以道釋、人物一統天下,五代始有人物、山水、花鳥分野,至宋文人畫興,格調和意境成為評畫的主要標準和依據,山水、花鳥一躍而為畫壇正統,人物畫日漸式微。
兩宋人物畫,基本可分為三個階段:宋前期為由唐而宋的轉捩過渡期,此時期人物畫仍承唐、五代余緒,風格多以吳道子為尚。宋中期,北宋后期與南宋前期這一段,人物畫以全面反映社會各階層生活為主,為“近異于古”的繁榮創新期。宋后期人物畫中文人墨戲與禪林荒率之風并行,逐漸與現實生活脫離,而成衰朽凋敗之勢。
南宋,陳居中,文姬歸漢圖,軸
絹本設色縱147.4厘米 橫107.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初,人物一門,道釋繪畫仍占主流,政教題材亦呈繁盛之勢。
佛教像設在襲用舊唐遺制的同時,世俗信仰、民間趣味的痕跡日趨顯著,相較于唐側重于福樂生活的憧憬,菩薩造型多以宮廷貴族仕女為模。宋則側重于市井生活的流連,佛道人物自身神性淡化,菩薩形象趨于民間,就連風會禪林的羅漢亦多以乞丐為原型。宗教審美世俗化傾向日益加重,遂使有宋一代,寰宇之內,泱泱乎人佛共樂的景象,并逐漸衍為兩宋之世佛教繪畫的獨特面貌。
請橫屏欣賞
南宋,佚名,番王禮佛圖,卷
紙本水墨,縱34.2厘米,橫130.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其時亦大倡道教,真宗朝景德末,營玉清昭應宮,道釋名手,應募而至者,三千余人,其況之盛,尤可比之前代。
描繪帝王貴族宮廷生活的人物畫,在唐時已曜然可觀,五代亦有長足發展,然多柔婉靡麗之氣息。宋初對帝王功臣賢士妃嬪的“寫真”仍承襲唐風,以頌事功,昭盛德,而中期的此類繪畫一掃之前華靡高傲的貴族氣,而更具清逸儒雅的韻致,以曠逸清麗為尚,力避膏粱氣味,此“文治”時代的風氣使然。
請橫屏欣賞
北宋,趙佶,摹張萱搗練圖,卷
絹本設色,縱37厘米 橫145.3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北宋中期以降,人物畫創作仍以宮廷畫院為重心,獨李公麟掃去粉黛,淡毫輕墨,以白描法作人物,一變唐、五代以來人物畫壇吳風獨熾的局面,創立文雅典靜、平淡蘊藉的筆墨形式,以卷軸為載,與文人士夫的審美理想和市井平民的心態意緒相呼應,相較于宋前期的道釋壁畫,別有“近異于古”的味道。此外,風俗畫的沛興、歷史畫的崛起,使得對于宋中期特定社會生活的傳移寫照尤顯真實平易,人物畫的創作從唐以前的理想高蹈沉落為宋以降的現實靜美,技術上更趨于繁冗精密,氣息上更趨于雅逸沉穆,氣格上自然也由唐以前的意氣風發、睥睨天下的大襟懷變為落落寂定、謹毛失貌、劃地即安的小情致。
請橫屏欣賞
北宋,李公麟(傳)維摩演教圖,卷
紙本水墨縱34.6厘米 橫207.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人。于道釋、人物、鞍馬、花鳥、山水,無所不精,尤于鞍馬、人物,歷超前代,并創“白描法”,“集眾所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一生“沉于下僚,不能聞達”,虔于藝事,疏于人際,“好學博古,長于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宋史》本傳),極富收藏,“文章有建安風格,書體則如晉宋間人,畫則追顧、陸,至于辨鐘鼎古器,博聞強識,當世無與倫比”。
北宋,李公麟(傳),維摩居士圖,軸
絹本水墨,縱89.2厘米 橫51.4厘米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龍眠作道釋人物,“始畫學顧陸與僧繇、道玄,及前世名手佳本,至盤礴胸臆者甚富,乃集眾所善,以為己有,更立自意,專為一家”,又參禪入道,多交衲子,行為風格,儼然文人士夫做派,故其畫中“創意處似吳生,瀟灑處如王維”。《圖繪寶鑒》又言“李公麟當為宋畫中第一,照映前古者也”。鄧椿《畫繼》復述:“畫之六法,難于兼全,獨唐吳道子、本朝李伯時始能兼之耳。然吳筆豪放,不限長壁巨障,出奇無窮。伯時痛自裁損,只于澄心紙上運奇布巧,未見其大手筆。非不能也,蓋實矯之,恐其或近眾工之事。”
請橫屏欣賞
北宋,李公麟(傳),西岳降靈圖,卷
絹本水墨,縱26.5厘米 橫513.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后期勃興的文人畫思潮,鄙“畫工之藝”,崇尚墨戲,以有“常理”而無“常形”的逸筆草草來暢神適意,揮灑性情。龍眠筆線“行云流水有起倒”,重于剛柔、徐疾的變化,糅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吳道玄的蘭葉描于一體,變“春蠶吐絲”的沉穆高遠為頓挫變化的揮灑流麗,變“揮霍磊落”的放曠雄健為行筆自然的秀逸平和,重在個體性情的抒露,與當時文人士夫追求含蓄沉婉、言不盡意的曲折回環、徘徊吟詠的趣味風尚相類,成為宋代文人士夫所獨有的溫文爾雅的心境寫照。而李公麟又異于一般的文人畫家,他既有“畫工之藝”,足與道子媲美,又以深藏獨運之匠心,將“閑和嚴靜”的“趣遠之心”之“常理”注入到“高下向背,遠近重復”的“意淺之物”的“常形”中,其高華精絕,不僅后世畫工無法企及,同樣也是文人士夫所難乎為繼的。李的意義,在于身處畫工與文人之間,而別開榜樣,不卑不亢,從容沉靜,為萬世畫工景仰承緒,亦為高人雅士折服心儀。
請橫屏欣賞
北宋,李公麟(傳),麗人行圖,卷
絹本設色縱33.4厘米 橫112.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來源:長風藝述,文章收錄于《歷代名畫錄·宋代人物》)
作者簡介
盛天曄,1970年2月生于浙江鄞縣。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第五屆中國畫藝委會委員。長期從事寫意人物畫教學和研究,師從劉國輝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