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中國車在俄羅斯售價比國內高出兩倍”,引發俄羅斯專家激烈爭論。俄汽車聯盟主席直言“定價泡沫嚴重”,但俄當地經銷商卻稱“稅費、物流占大頭”,更有業內人士預警“西方品牌回歸或逼退中國車企”。一邊是消費者質疑“割韭菜”,一邊是車企利潤空間引爭議,這場跨國定價謎局背后究竟暗藏哪些真相?一起來看具體報道:
俄媒報道標題:《中國人如何抬高汽車價格?真實成本究竟多少?專家測算中國車企在俄應降價幅度》!
俄羅斯司機眼中“中國汽車”的概念似乎已徹底與廉價脫鉤。從中國運抵俄羅斯的車輛價格至少翻倍。今天汽車新聞專刊作家分析,將揭秘價格飆升背后的真相:中國車企是否存在故意抬價行為?
一、競爭缺失推高車價
全國汽車聯盟主席安東·沙帕林直言,中國汽車在俄定價存在明顯泡沫,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競爭真空:“他們這么做只是因為他們可以,消費者別無選擇——現在根本沒有替代選項。”
前俄羅斯汽車經銷商協會主席奧列格·莫謝耶夫則避免直接指責中國車企,但指出匯率因素可能提供降價空間:“當前定價不存在嚴重虛高,不過考慮到盧布走強,車價確有10%左右的下調余地。”他強調中俄車價直接對比并不科學,最終售價包含物流成本、稅費(增值稅和回收稅)等多重因素。
二、價格戰暗流涌動
專家認為,庫存積壓和銷量下滑正迫使中國車企收斂定價野心。進口商和經銷商被迫降價并推出折扣計劃,俄市場或將爆發“中國品牌價格戰”。
莫謝耶夫透露:“這場博弈始于去年底,幾乎每月都有品牌調低官方指導價。企業相互觀望——只要競品降價,其他品牌立即跟進。”不過當前優惠多通過臨時折扣實現,預計夏季清完2023年庫存后可能回調。
沙帕林證實中國車企已推出“實質性”折扣,但強調其利潤空間足以承受:“在現行虛高定價體系下,即便大幅讓利也不會影響車企盈利。”
三、價格難降但品牌或退場
對于2022年撤離的西方品牌可能回歸的影響,受訪專家和經銷商普遍認為:這不會撼動中國車企定價體系。
沙帕林分析稱,未實現本土化生產的“回歸品牌”在成本上無法抗衡中國對手——2030年前持續攀升的回收稅將吞噬其競爭力,且多數離俄企業已喪失工廠回購權。
Autospetscenter集團CEO安德烈·捷爾柳克維奇指出,消費者很難為“情懷溢價”買單:“回歸品牌因回收稅產生的30%價差將勸退市場。”
Avialon集團新車銷售副總雷納特·秋克捷耶夫預測,即便西方品牌數年后回歸,其“天花板級定價”也將震驚市場。
Autodom集團CEO安德烈·奧爾霍夫斯基警告,西方品牌回歸可能引發中國車企退場潮,進而加劇市場萎縮:“中國品牌撤離與新興品牌適應期將形成真空——后者需滿足標準認證并投入巨額資金,難以快速補位。”
總結:真相剖析
所謂“中國車在俄價格翻倍”,實則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具體有以下2條:
1、獨占紅利:西方車企撤離后,中國品牌成唯一選擇,市場真空推高定價權;
2、隱性成本:俄羅斯的稅費、物流費以及回收稅占比,居然超過了車價的40%!
但考慮到近期美西方及日韓汽車都在放風“重回俄羅斯市場”,若一切成型,中國車企或面臨“高成本困局”。總之,這場定價爭議背后,既是市場規律的投射,也是全球化博弈的縮影。對俄羅斯消費者而言,真正的“扎心真相”或許是:短期內價格難以回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