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特朗普再度揮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拳”——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的關稅。在其宣稱“重振美國制造”的口號下,整個汽車產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動。然而,在公眾關注整車價格上漲的同時,美國的電動車產業行業,極成為了關稅政策下被壓垮的意外受害者。
高關稅震動汽車行業,電動車遭遇“雙重打擊”
特朗普宣布對所有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的關稅,業界預計這將導致平均車價上漲高達1萬美元。目前美國新車平均售價已接近4.8萬美元,這項政策無疑將對消費者造成沉重負擔。
盡管特朗普堅稱價格上漲“值得”,因為這將“讓美國制造回歸”,但關稅的負面效應已初現端倪。1萬美元價格的增長,對于還在與汽油車在價格戰上爭奪的電動車產業而言,沖擊或將是致命的。
首先,電動車電池核心原材料嚴重依賴中國,而中國正是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主要打擊對象,這將直接推高電動車的制造成本。其次,特朗普不僅要征稅,還威脅要取消現行的7,500美元電動車購車稅收抵免政策。這種“稅收+補貼取消”的組合拳,極有可能重創整個行業。
特朗普不信電動車,“通向地獄的轉型”
特朗普對電動車行業向來態度冷淡。他曾諷刺當前向清潔能源轉型是“通向地獄的過渡”,并誓言廢除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IRA)——該法案是推動美國電動車及新能源產業崛起的關鍵立法。
《通脹削減法案》不僅提供電動車稅收抵免,還通過補貼政策刺激本土電池、零部件工廠建設,成功吸引數百億美元投資,尤其在美國南部和中西部“紅州”腹地創造了大量就業。電動車銷量在過去一年增長了7%,正是該政策的直接成果。
但特朗普的政策主張,將直接扼殺這一發展勢頭。一項由普林斯頓大學發布的研究指出,如果稅收抵免取消,2026年及以后新建的電動車及電池工廠將“沒有存在的必要”。
誰能幸免?特斯拉與現代汽車可能受益
在整個行業風聲鶴唳之際,特斯拉卻可能成為少數“幸存者”之一。作為唯一一家全美電動車生產鏈幾乎本土化的企業,特斯拉在德州和加州完成全部整車組裝,并自主生產包括座椅和電機在內的大部分零部件。盡管馬斯克也表示關稅“不會完全無害”,但相較競爭對手,特斯拉在國內化程度上的優勢使其面臨的壓力相對較小。
另一家潛在的受益者是韓國現代汽車。就在特朗普宣布征稅當天,現代在佐治亞州新建的電動車超級工廠正式開業。與此同時,現代集團董事長鄭義宣現身白宮,宣布追加210億美元美國投資,頗有“主動示好”意味。
然而,這一投資其實源于對拜登政府稅收激勵的期待。圍繞佐治亞工廠,已有至少17家零部件企業陸續落地,其命運同樣取決于電動車稅收抵免政策的存廢。
共和黨開始“踩剎車”:就業前景引發內部分歧
雖然廢除電動車補貼能夠為特朗普實施的新一輪減稅騰出財政空間——哈佛大學估計其十年可節省1680億美元開支——但現實政治壓力迫使共和黨人重新審視這一決定。
根據行業數據,美國正推進228個電池供應鏈相關項目,預計將創造11.8萬個就業崗位。這些項目多數分布在共和黨議員所代表的中西部與南方選區,包括佐治亞、田納西、肯塔基等傳統紅州。
面對潛在的大規模裁員和投資流失,一些共和黨議員已放緩了立即取消補貼的步伐,轉而主張“逐步退出”政策,以期平衡黨派理念與選民經濟利益之間的矛盾。
結語:美國制造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特朗普試圖以關稅強硬重塑制造業秩序,但現實卻更加復雜。在一個全球供應鏈交錯、技術飛速演進的時代,孤立政策帶來的副作用或許遠超過其意圖中的“保護主義紅利”。
尤其對電動車行業而言,它不僅是美國能源戰略的重要支柱,更是驅動未來就業與創新的核心力量。強行掐斷其政策支持,等于讓美國在與中國、歐洲的新能源競爭中“自廢武功”。
未來,美國制造到底是回歸傳統,還是邁向科技驅動的新高地?這場政策博弈,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僅在今日頭條發布,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