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于糧食大市周口來說,新品種的研發和培育是重要一環。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良種繁育和推廣,讓“中國碗”多盛“周口糧”。
近日,在市農科院小麥培育大棚內,這里的小麥已進入抽穗期,研究人員和工人正在忙著為小麥做雜交“手術”。
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告訴記者:“我們現在正在做小麥雜交,把母本的花粉去掉,去掉之后用袋子套上,套上之后下一步要把父本的花粉授到母本的麥穗上,這一步就是我們做小麥雜交工作的第一步工作。”
小麥生長周期長,每個環節的試驗都需要一年時間,單個品系一般需要5到6年的田間試驗。剛完成手上的工作,韓玉林又到商水縣高標準農田內,查看新品種周麥49的長勢。
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說:“這個蘗比較大比較勻,群體比較足,長勢也比較好,群體能達到120萬頭左右。”
120萬頭的分蘗數,對于新品種周麥49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苗情基礎。據了解,周麥49號去年已通過國家審定,目前已進入推廣應用階段。
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基地負責人王鑫廷說:“去年我們種了400多畝地,去年的產量很高,然后今年我們擴大了規模,種了2800多畝地,經過專家的技術指導,現在小麥苗期的管理工作已經結束了,目前來看,小麥的長勢非常好。”
市農科院還加強新品種栽培技術的推廣,解決農戶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說:“比如我們這塊地2000多畝地,我們就采用的是4寸半的行距,播量是22到25斤,這樣老百姓的播種量也下來了,減少了成本的投入。在壓縮行距的基礎上,使小麥有利于分蘗,形成比較均勻的大蘗,保證了小麥每穗的粒數,包括后期的粒重都有好處。”
目前,市農科院已培育出國家和省級審定農作物新品種97個,其中小麥33個。“周字號”系列農作物新品種科研成果推廣應用至豫、皖、蘇、陜等12個省份,累計推廣12億畝,新增社會效益600億元。
市農科院副院長韓玉林表示:“周麥49號這個新品種產量潛力比較大,同時在抗病、抗倒、抗寒,以及耐旱、耐后期干熱風這塊都有突出的特點,周麥49號出來后,我們在試驗的過程中就發現,周麥49號具有900公斤的高產潛力。通過咱們新品種,良種和配套栽培技術的集成,來使單產得到提升,可以說是為增產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周口廣電融媒體記者 楊宇
編輯/柴秀杰 審核/謝明 監制/武文科 總監制/程戰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