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人保留了在清明節掃墓后食用薄餅的風俗習慣。 陳立新 攝
清明節是中國唯一一個以“二十四節氣”命名的傳統節日,同時也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兩大節日習俗。廈門的清明節除了祭祖和掃墓,還有一些民間習俗,如吃薄餅、喝雄黃酒,提前在門口插艾草,掃墓后到郊外放風箏、蕩秋千等。
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文史專家彭一萬介紹,清明節也叫“三月節”或“三日節”。傳說鄭成功在廈時,滿懷反清復明的愿望,看到清明節“清”字在“明”字之前,心中不滿,便下令把“清明節”改成“三月節”或“三日節”。
清明節主要活動是祭祖和掃墓。據《廈門志》記載:“清明,各祭其先。”清明節前后十天都是百姓掃墓的日子。掃墓時,要先把墓旁的雜草清理干凈,之后才能點香點燭,敬獻供品,同時要燒金銀紙,并且用紅朱筆把墓碑上的字描紅,表達后人對先人的敬重和懷念。臺灣的祭祖掃墓活動是從大陸傳過去的,有些臺胞在祭拜的時候還面向大陸,以感恩先祖,激勵子孫奮斗創業。有些祖墓在大陸的,也會經常回來祭掃。
掃墓后,百姓會到郊外放風箏、蕩秋千,“婦人亦出郊外踏青”。在封建社會時期,女性很難出門,清明掃墓便是到郊外游玩的最好時機,她們會采花戴于頭上以表吉利之意。清明時節恰逢杜鵑花開,因此杜鵑花也可當作祭品。在閩南地區,婦女還會把榕樹枝葉別在頭上,寓意驅離不祥之氣。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偉棟介紹,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敬門神、踏青賞花、喝雄黃酒等傳統習俗外,沿海地區的漁民還會祭拜媽祖。廈門人會提前在門口插艾草來驅除蚊蠅、驅毒除瘟,并開始為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做準備。
廈門人保留了在清明節掃墓后食用薄餅的風俗習慣。薄餅是閩南地區不經油炸的傳統春卷,在清明節逐漸兼并寒食節的過程中,廈門人吃薄餅,乃是對清明吃“寒食”的承襲流轉。此外,清明時節也是植樹造林的好時機,可以美化環境,讓空氣更加清新。
(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