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柳不清明
鄧訓晶
清明,楊柳依依,宛如一首淡雅的詩,一幅素凈的畫,在歲月的長河中悠悠流淌。柳,恰似詩中的韻腳,畫里的墨痕,為清明添了一抹別樣的情懷,正所謂“無柳不清明”。
清明的柳,與習俗緊密相連。門上插柳有著辟邪祈福的寓意,人們希望借助柳樹的生命力,護佑家人平安。而那嫩綠的柳條,帶著清新的氣息,為家中增添了幾分生機。媽媽們會將柳條編成花環,給在田野間嬉笑玩耍的孩子們戴在頭上。那一個個綠色的花環,宛如春天的使者,在風中跳躍著,奔跑著。姑娘們會摘取鮮嫩的柳葉,別在發髻間,為自己增添一份春日的嫵媚。在那個沒有過多裝飾的年代,柳葉成為了人們最天然、最質樸的飾品。
清明的柳,柔軟且堅韌,不與狂風對抗,卻能在風中保持優雅。細長的葉片,宛如歲月的書簽,記錄無數的離別。但無論是李白的“年年柳色,霸陵傷別”,還是張九齡的“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都沒有北宋名妓聶勝瓊的《鷓鴣天》感人。當年詩人李之問,愛上了名妓聶勝瓊,這段情緣隨著李之問離京就要結束了。在離別宴上,聶勝瓊唱了一首詞,其中“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絆住了李之問的腳步,又留京盤桓數日。無奈家里妻子催促,只好惆悵折柳送別。行至途中,收到聶勝瓊一枝柳和傾情寫的《鷓鴣天》,看罷感慨萬分,小心翼翼藏于箱底。回家后被妻子發現,讀罷欣喜不已,愛詞的清麗深情。遂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讓李之問去京城迎娶,成就一段才子才女的佳話。
清明的柳,不僅是離別,更是哀傷與思念,也是清明時節情感的寄托。父親生前愛柳,在屋旁種下一棵小柳樹,如今在老家已經長成大樹。每當看見春風吹動細細的柳枝,我就會想起父親,他慈祥的笑容就出現在我的眼前。每到清明,我會折下幾枝嫩嫩的柳枝,插在父親的墓前。
父親對我們的愛刻骨銘心。記得小時候怕我們吃不飽,他見縫插針地在房前屋后種南瓜,下班回家就去精心管理。等南瓜黃了,摘了當糧食,讓我們吃得飽飽的。偶爾有一點白米飯之類好吃的,父親總是說自己不愛吃,喜歡吃南瓜。那時真的以為父母都不愛吃白米飯,長大了才知道那是濃的化不開的父愛母愛。怕我們冷著,一年四季自己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衣服,把布票都省給我們做衣服,讓我們穿得暖暖的。
父親是個老黨員,除了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我們,還特別注重對我們的思想教育。他教我們尊老愛幼,要有孝心,要關心別人。他以身作則,對我們院子里孤單單的許婆婆,總是關愛有加。挑水就順帶給許婆婆挑滿,還給許婆婆劈柴挑煤。父親教育我們愛勞動,他帶著我們把房前屋后掃得干干凈凈。最記得父親那年種的蓮花白,種了整整一塊地。蓮花白的小苗愛長蟲,蟲兒會啃掉苗心,蓮花白就死了。那時沒有除蟲農藥,都是親手捉蟲,父親早早起床,一棵一棵地捉,還常常帶著我去捉蟲。我膽小怕蟲,他就給我一雙筷子,讓我夾蟲。跟著父親,我知道了蓮花白什么時候捉蟲,什么時候施肥,奠定了我熱愛勞動的思想。
我們插在父親墓前的柳枝,守護著那顆沉睡的靈魂,它在為父親默哀,在傾聽我們的思念。無柳不清明,清明的柳,承載著太多的情感。撫柳思父,那一抹翠綠,慰藉著我們的心靈。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鄧訓晶
供稿:中共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