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煉講述守墓人故事和當地紅色文化。(拍攝:馮紫琳)
封面新聞記者 謝杰
4月4日,四川南充南部縣長坪山烈士紀念園,馮煉又一次將紅軍劉連長的故事講給大小朋友們聽。
從曾祖母為紅軍劉連長守墓開始,馮煉一家“世世代代為英雄守墓”的諾言踐行已有92個年頭。
從守一座孤墓,到守護1080位烈士的英靈,作為第四代“守墓人”,馮煉以守墓人與教師的雙重身份,架起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又是一年清明節,這兩天,來緬懷先烈的人越來越多。看著前來掃墓、獻花的隊伍里,越來越多的孩童、青年身影,馮煉內心更加堅定。
馮煉正在掃墓。(拍攝:馮紫琳)
92年的諾言踐行 , “世世代代為英雄守墓”
4月4日,馮煉一早就做好準備。前來長坪山烈士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的大朋友、小朋友,新朋友、老朋友,迎面相遇,馮煉都會點頭致意。交談起來,紅軍精神、守墓故事,是高頻詞。
馮煉一家的守墓故事,要從92年前講起。
1933年,紅軍實施戰略大轉移,她的曾祖母,背回紅軍劉連長的遺體,入土為安。曾祖母守墓43年,彌留之際,囑托家人要世世代代守好墓。自此,“為英雄守墓”,成馮煉家族使命與責任。
如今,劉連長的身邊,還埋葬著馮煉家族的10多位親人。他們的墓碑上都刻著相同的名字——紅軍守墓人。
2012年,馮煉成第四代守墓人。日常清掃、整理、描紅,重要節日里獻花、開展緬懷活動,接待外地來南部尋親的紅軍后人,整理陵園的電子數據梳理無名墓碑……她還擔任義務講解員,奔走史料館,編寫解說詞,樂此不疲。
守墓人和講解員之外,馮煉也是南部縣一名鄉村語文教師。她收集紅色資源,整理紅色故事,帶領學生到長坪山實地研學,經常性開展唱紅歌、講故事、愛家鄉、見行動等德育主題系列活動。以紅軍守墓人與教師的雙重身份,架起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主題黨日活動現場。(拍攝:馮紫琳)
一座孤墓到1080位英靈,“把故事一代代講下去”
4月3日,南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主辦的“賡續?2025?清明祭英烈”主題黨日活動舉行。南部本地的抗美援朝老戰士、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兵、各系統干部職工、青年學生100多人,來到長坪山。默哀、鞠躬、獻花、掃墓,緬懷追思先烈。
“現在,以紅軍劉連長墓為中心,長坪山建起紅軍紀念碑和烈士陵園。革命年代和新中國成立后因公犧牲的1080名南部英烈長眠于此。 ”一身黑色正裝,馮煉又一次講述一家四代人的守墓故事。
從曾祖父母、到外祖父母、到爸爸媽媽,再到馮煉。 如今,他們守護的已不再是劉連長的一座孤墓,而是1080位烈士的英靈。這份跨越時空的堅守,讓人動容。
南部縣學生給烈士獻花。(拍攝:馮紫琳)
又是一年清明節。馮煉告訴記者,92年來,她和家人守護的不只是墓碑,更是血脈里的精神火種。
“烈士們倒了,仍是一座豐碑,我常給學生們講述長坪山的紅色故事,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而看著看著前來掃墓、獻花的隊伍里,越來越多的孩童、青年身影,馮煉內心更加堅定。
紅軍墓就是一本“活教材”,她和家人要把墓守下去,故事講下去,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