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萬物生發正應時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其中以清明最為特殊,它是唯一一個以節氣命名的傳統節日。清明節蘊蓄人文與自然兩大內涵,體現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祭掃和踏青的節俗文化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中華文明賡續萬年的基因密碼。
探秘中國人獨有的節氣測算
從天文學上來看,節氣指的是一個具體時刻。據測算,2025年的清明節時刻是4月4日20時49分,2026年的清明節時刻是4月5日2時40分。這些具體到分鐘的節氣是怎么測算出來的?為什么每年清明節的時刻略有不同?
清明、谷雨、立夏、小滿等等二十四節氣,其實都可以精確到每年幾月幾號的具體時刻,而這都是由紫金山天文臺發布的。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也是我國唯一的歷書編算機構。
古代先民用獨特方法測量季節腳步
在沒有現代觀測和計算設備的古代,先民們用獨特的方法測量著季節的腳步,發明了許多如今看來依然非常精美的觀測儀器。
現存于紫金山天文臺的圭表,明代鑄造、清代重修,古人正是用圭表測量節氣。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圭表是由南端豎直的一個表,以及南北水平放置的圭面所構成。古人利用立竿見影的一個現象,利用在中午測量表影的長度來測量節氣。在古代,尤其是農業社會,天文歷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非常重要,在我國的典籍《尚書·堯典》當中就有“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記載,描述的正是中國先民安排了專人來進行天文觀測、制定天文歷法的情形。
中國傳統歷法密合天行,與中國古代天文學相生相伴,有著輝煌燦爛的發展史。西漢時頒布的《太初歷》首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2000多年來,中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測算從未間斷過。
從節氣到節日 溯源清明節
我國古代采用干支歷法來記錄時間,“清明”正是干支歷法中“辰月”的起始。古人認為,“辰月”作為祭祀祖先的月份是非常合適的,“清明”作為“辰月”的第一天自然成為了掃墓的首選日子。“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據國家圖書館專家介紹,清明作為節氣約始于周代,唐代之后清明完成了從節氣到節日的轉變。
根據記載,清明作為節氣大約始于周代,取清爽明秀、春意盎然之意。唐代之后,清明正式以清明節的形式固定下來,完成了從節氣到節日的最終轉變。
現在的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據史料顯示,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也因此清明節逐漸變成了人們寄托情感與思念的重要節日。此外,清明節的很多節日習俗也延續至今。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
本期編輯:鄭榮
執行編輯:王曉丹
編 審:劉俊雄
來 源:央視網、網信滄州、網信奇臺、羅定融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