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李善長給朱元璋說過三句話,分別是“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而如今這三句話也刻進了中國的戰略核心當中,當然這也是中國實力的真實體現。
面對突如其來的六代機、Deepseek等國產新科技,相信很多人覺得2024年末到2025年初,是中國的科技大爆發迎來了開始。
實際上,這正是中國科技“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體現,至于說中國的武器生產裝備,更是遵循“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邏輯。
而這是中國面對美國各方面、全領域制裁時,由守轉攻的底氣。或許特朗普現在才明白,中國的綜合實力要比他想象的多。
“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的高精尖技術被相繼曝出,相信不少國家和媒體應該都明白,中國的技術、武器從來都不是最近、短時間內搞出來的,而是很早就開始布局,并且選擇了對外保密。
兩架六代機的首飛,076電磁彈射艦(四川艦)下水,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全球火爆出圈都在不斷的讓人反思,中國科技井噴的背后究竟蘊藏著什么?
蘊藏的是1978年,中國領導人出訪31國,帶回了技術差距上的震撼和科技立國的覺醒和強烈需求。
蘊藏的是1980年,被譽為“現代海軍之父”、“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將軍,踮腳參觀美軍航母的辛酸一幕。
之后1986年3月提出“三縱三橫”的“八六三計劃”,以及1999年高校擴招,和2008年的“千人計劃”都是一步一步為如今的科技大國,制造業強國蓄力。
除去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我國的科技發展更是充分發揮了中國的制度優勢,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我國的科研投入僅占GDP的2.7%,但產出效率可不是一般的高,2024年中國國際論文數就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專利申請量更是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這些都是“廣積糧”的真實體現,至于說“高筑墻”,那“一帶一路”倡議絕對是最主要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從“一帶一路”倡議鋪開以后,援助非洲就是我國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在這其中,不僅僅是對非洲的基建援助,更有將我國的過剩產能轉移到他國。
或許可能會有人表示疑問,說“比起對非洲等地的援助,中國的西部貧困地區不應該得到更多的幫助嗎?”
其實,“一帶一路”倡議是提升中國影響力的有力途徑,而它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突破美國曾經提出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
而近幾年菲律賓、美國等國在南海頻頻找事,以及美西方國家頻頻拿新疆人權問題、“新疆棉”問題找事,就是為了阻礙我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突破。
其實,近期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和美國貝萊德財團的港口交易事件,就是觸及了我國突破和牽制的戰略布局。
要知道,拉美州是被稱為美國“后花園”的,中國在那里的投資、建設很多,一方面是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提供發展機會,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在美國“后方”提升自己的影響力,以此牽制美國在南海和新疆等地對中國的壓力。
當然,“一帶一路”倡議不止是國際關系層面,更有經濟層面的,即提升人民幣的國際流通率,以此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從而在推動去美元化的時候,能夠更加有底氣。
目前,人民幣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七大儲備貨幣。隨著中國持續的開放,和愈發強大的綜合實力,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只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緩稱王”朱元璋正是靠著這句話,長期尊奉紅巾軍領袖韓林兒,長時間以“吳國公”的身份自居以此來麻痹對手。
而像張士誠、陳友諒等幾位稱王的勢力都遭到了當時元朝主要兵力的鎮壓,反倒是朱元璋低調行事,才能最終發展壯大。
其實,如今的中國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美國對世界老大的這個名頭可是非常在意,尤其是將“美國優先”當作至高理念的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
霸權可以說是美國二戰之后一直奉行的,甚至是獨有的,而這個霸權分別體現在軍事霸權、美元霸權和國家信用的霸權。
別看,現在的中國有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制造業強國等形象,但中國在意的從來不是虛名,而是實打實的實力。
至于說,“美國優先”的理念完全是他們的霸權思維在作祟,而且所謂的美元霸權已經在消耗美國的信用,并在被美國的信用所消耗,像與日俱增36萬億的美債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從2024年末,中國對美國的制裁采取的反制措施愈發嚴厲,甚至從之前的被動防守變成了“進攻”,而這便是“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中智慧的真實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