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清明了,提醒大家:有錢沒錢多吃“清明3寶”,少碰1物,健康過春
清明將至,春風和煦,萬物復蘇,這是一個緬懷先人、踏青賞春的好時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我們不僅要遵循傳統習俗,如掃墓祭祖、踏青郊游,還要注重飲食健康,以順應時節,調養身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清明時節應該多吃的“清明3寶”以及應該少碰的“1物”。
清明3寶:滋養身心的傳統美食
1. 青團:春天的味道
青團,作為江南一帶的傳統小吃,是清明節的代表食品之一。它用糯米粉和艾草制成,通常包裹著蓮子、豆沙等甜餡,也有包裹咸餡的。青團不僅口感細膩,有嚼勁,而且艾草的清香讓人回味無窮。在清明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青團,供奉祖先,同時也是家人共享的美味佳肴。
青團不僅美味,還有很多的好處。艾草味苦、辛,性溫,散寒祛濕,保護人體免受寒濕之邪侵襲。清明時節,春雨綿綿,濕氣較重,適量食用青團有助于祛濕健脾。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團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冷卻后不易消化,胃腸功能不好的人應盡量避免食用冷青團。
. 田螺:清明前后的美味
“清明螺,賽過鵝。”這句民間諺語道出了清明時節田螺的鮮美。田螺和螺螄在清明前后肉質肥美,是餐桌上的佳肴。田螺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此外,“螺”字與“羅”諧音,寓意包羅萬象、廣納財富,因此清明節吃田螺也被認為可以帶來好運。
然而,食用田螺也需要注意衛生問題。田螺長期生活在河底的淤泥和污濁之處,體內可能含有寄生蟲和大量細菌。因此,在烹調田螺時一定要徹底清洗干凈,并煮熟煮透。
3. 馓子:香脆可口的傳統小吃
馓子,又稱食馓、寒具,是一種流傳在南北方地區的清明節小吃。它用面粉、糯米粉加鹽或蜜、糖制成細條,油煎而成,香脆可口,深受人們喜愛。馓子不僅味道獨特,而且制作工藝精致,是體現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一種小吃。
在清明節期間,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吃冷食的習慣,馓子作為油炸食品,易于保存和攜帶,成為了人們祭祀后分食的佳品。此外,馓子還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適量食用補充能量和蛋白質。但需要注意的是,馓子屬于高熱量食品,過量食用容易導致肥胖。
少碰1物:清明蔗,毒過蛇
清明時節,氣溫逐漸升高,甘蔗容易發霉變質。發霉的甘蔗會產生一種名為三硝基丙酸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毒性極強。因此,民間有“清明蔗,毒過蛇”的說法。
在選購甘蔗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其形態和顏色。正常的甘蔗表皮光滑、色澤均勻、質地堅硬;而發霉的甘蔗則會出現變色、斑點甚至霉絲等現象。一旦發現甘蔗有發霉跡象,應立即丟棄并不要食用。
清明時節的養生之道
除了注意飲食健康外,清明時節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養生之道:
合理飲食:清明時節氣候溫和,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些蔬菜水果,避免暴飲暴食。同時,還應注意食物的衛生和安全,避免食用過期、變質的食品。
注意防寒保暖:清明時節雖然氣溫逐漸升高,但早晚仍有較大溫差,容易感冒。因此,應根據天氣變化及自身體質情況合理搭配服裝,注意防寒保暖。
適當鍛煉:清明時節氣候宜人,適合戶外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運動要適度,避免過度勞累和受傷。
保持心情愉悅:清明時節是祭掃先人的日子,容易引起思鄉之情。因此要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影響身體健康。可以選擇一些心理調節的方法,如聽音樂、讀書、寫日記等。
清明時節,讓我們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多吃“清明3寶”,遠離“1物”,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春天的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