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作為一個美食加持的傳統節日,青團是必不可少的當季美味。連日來,奉賢各所學校也紛紛開展清明主題活動,做青團制紙鳶,學生們在親手制作間領略傳統節日的魅力。近日,奉賢塘外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江南傳統時令美食——青團,感受舌尖上的春天。
“搓成一個小圓球備用啊,不能太多。”食堂里,老師一步步細細地指導著學生們,同學們系上圍裙,帶好廚師帽,有模有樣地跟著老師動起手來。低年級的同學負責將一個個豆沙餡搓成小圓球備用,高年級的學生則是小心翼翼地將混合著菠菜汁的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團,盡管大家的動作都略顯生疏,但是并不影響高昂的興致。“我以前沒有做過青團,今天是第一次做,一開始感覺有點難,但是有大哥哥大姐姐幫我,就感覺沒有那么難了。”不少低年級的學生第一次做青團,大哥哥大姐姐們在自己完成的同時也不忘幫助弟弟妹妹們。
“露餡”、揉碎面團……雖然不停地遇到難題,但是孩子們毫不氣餒,通過老師的指導和自己的努力,終于制作成了一個個可愛的青團。“我覺得揉面很重要,要仔細些。”一位同學做好后總結了一番,“如果揉面揉得不好的話,包豆沙的時候就會裂開來。”一番耐心的等待后,熱氣騰騰的青團終于出籠了。“我覺得很好吃啊,比外面買的都好吃。”同學們笑著說。青團清香宜人,軟糯可口,孩子們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還計劃著把剩下的青團打包帶回去跟家里人一起分享。今天第一次做的同學興奮不已,“我要拿回家給我姐姐吃,因為我第一次做,做得很好吃,想讓姐姐也嘗一嘗。”
“我們學校每年清明節都會做青團,我之前在課本里也學到過清明節的習俗,要吃青團要祭掃,現在感覺把課本搬進現實了。”高年級的同學之前就學過關于傳統節日的相關內容,很是自豪地告訴弟弟妹妹們,眼下參考著課本上的知識,學著古人的樣子過節,更是讓他們都覺得欣喜不已。事實上,學校日常就將傳統文化融入勞動教育,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讓他們在節氣習俗中感悟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未來學校將繼續開展此類特色實踐課程,讓非遺傳承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我們的‘蜜糖美食’課程巧妙地將傳統節日文化和勞動教育相結合。”奉賢區塘外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孫衛紅介紹,學校以春節、元宵、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學生制作節氣美食,了解民俗傳承,課程通過專業老師指導,家校協作等方式,讓學生在勞動中感悟文化內涵,既掌握烹飪技術又深化了對團圓、感恩等傳統價值觀的理解。
記者:蔡倩雯
編輯:何海丹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