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錦旗,滿載著八年時光里沉淀的信任與感激。2025年3月25日,年近八旬的蔣婆婆在樓長的攙扶下,將一面寫有“熱心為民 盡職盡責”的錦旗送到北碚區公安分局童家溪派出所,鄭重交到天成社區民警李銳祈手中。“李警官,沒有你,我們這個家早就散了……”婆婆的一番話語,揭開了一段跨越八年的溫情故事。
從“吸毒青年”到“陽光奶爸”,一場始于2017年的救贖
時光回溯到2017年初,那是李銳祈第一次見到蔣婆婆,老人佝僂著背站在她面前,告訴她唯一的孫子徐一(化名)年前因吸毒被警方處理過。“這孩子命苦,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是我一手把他帶大的,現在不能眼看他毀了啊!”談及孫子,蔣婆婆數度哽咽。看著眼前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李銳祈暗下決心要幫這個家走出困境。
2017年2月,徐一再次被查出吸毒。在依法對其拘留后,李銳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陪跑式”幫扶,每月都會給他打電話,監督徐一完成戒毒尿檢,反復勸說他切斷與“毒友”的聯系。“奶奶快80歲了還在為你奔波,你忍心嗎?”這句話,成了徐一戒毒路上最痛的清醒劑。
三年間,徐一從抗拒到信任,從頹廢到振作,最終在2019年順利解除社區戒毒,并找到工作結婚生子。每每在小區里見到李銳祈,蔣婆婆總要拉著她念叨:“李警官你是個好人,多虧了你,我孫子現在有個‘人樣’了!”
幼兒園門口的“安全選擇題”,民警成了“家庭顧問”
但遺憾的是,徐一的婚姻僅僅維持一年多就走到了盡頭,留下了年幼的兒子徐小(化名)。對于年近八旬的蔣婆婆來說,照顧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屬實不易,等到了2022年徐小上了幼兒園,接送問題更成了壓在她心頭的重擔。
“徐一挑選的幼兒園要坐三站公交車,我腿腳不好,下了公交車還要走20分鐘,雨天路滑更慢!”有次放學時,蔣婆婆碰到了在幼兒園門口執勤的李銳祈,忍不住拉著她訴苦。
得知情況后,李銳祈記在心上,留意到蔣婆婆家對面的幼兒園不論是從學費、距離,還是在安全性上,較現在的學校更為合適。“婆婆,您年紀大了,每天來回六趟公交確實吃不消。家對面那所幼兒園雖然規模小一點,但步行只要五分鐘,學費還更實惠。”李銳祈特意上門跟蔣婆婆說明了情況。
不久后,在李銳祈的勸說下,徐一很快給徐小辦理了轉學,如今正在讀大班,每天蹦蹦跳跳上學的身影成了蔣婆婆最大的慰藉。
失業青年的“職場中介”,藏在招聘啟事里的守護密碼
2024年底,徐一的生活再次跌入低谷。他與女友分手后就整日悶在家中,沉迷網絡游戲,連工作也辭了。蔣婆婆發現,孫子變得邋遢,家里也亂糟糟的,甚至對年幼的徐小也缺乏耐心。“他以前再難都會去上班,現在連兒子的學費都不管了……”老人急得偷偷抹淚,最終鼓起勇氣走進了警務室。
李銳祈沒有急于說教,而是在了解周邊的招工信息后,以“朋友”的身份敲開了徐家的門。上門時,她先詢問了一下徐一的近況,見他態度緩和,才切入了正題:“附近有兩家工廠在招聘,要不要我幫你打電話問問?”聽到這句話的徐一瞬間沉默了下來。
李銳祈趕緊趁熱打鐵,詢問了他的就業意向,了解到他有中意的工作后,便第一時間留意了起來。幸運的是,該單位在半個月后就發布了招工信息,李銳祈趕緊聯系上了徐一,和他分享這條信息。
如今的徐一每天早出晚歸,工資雖不高,但足夠負擔家庭開支。蔣婆婆也發現,孫子的脾氣變溫和了,周末還會帶兒子去公園玩。老人拉著李銳祈的手反復道謝,“家里人說話他都不聽,幸虧有你啊。”
錦旗背后的“社區親情”
“幫扶群眾從來沒有‘結案’一說,只要群眾需要,我們都應該永遠‘在線’”,收到蔣婆婆錦旗的李銳祈覺得自己十分“受之有愧”,直言婆婆的錦旗太重了,而她只是做了份內的事。
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民警與群眾的“親情”仍在續寫,而蔣婆婆的手機里,李銳祈的號碼始終都在。“有她在,我心里踏實。”老人說。(張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