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自從女兒去了法國,愛人每天吃過晚飯就會到書房里,通過互聯網與她視頻。而我,則在客廳里拿著遙控器搜尋自己愛看的電視節目。
可昨晚,她剛進書房不一會兒,便出來坐在我旁邊,眼睛呆呆地看著電視。“怎么了?”我不解地問。
她沮喪地回答:我跟女兒說“我很想你”,可她卻說“媽媽,我不是你生活的全部。我有我的生活,你也應該有你的生活”。看看,她不在我們身邊,我天天掛念她,心都在她身上,可她一點也不領情,簡直就是一個白眼狼。
看著愛人委屈的樣子,我一時不知道說什么去安慰她才好。最后,我說道:是啊,當孩子在身邊的時候,我們是多么幸福。可那時,我們其實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身處幸福當中,常常還會因為她給我們帶來的一些麻煩而苦惱、甚至生氣。
很小時,她常常半夜莫名其妙地哭,害得我們都休息不好;到了該斷奶時,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斷了,可她無論如何都斷不掉;小時候,她喜歡啃手指頭,不讓啃就哭鬧;等到她已經學會走路了,每次出門還都要黏著大人、求抱抱;上學前班時,每次送她去上學、都搞得像生離死別一樣……
這些,都曾經讓我們不堪忍受。可日月穿梭、時光如飛,所有這一切都已經永遠過去了;就算我們今天想要,也都已經再也沒有機會了。實際上,這個道理,很早之前就有人提醒過。記得那次,我和愛人帶著女兒去超市購物。孩子當時大約兩歲多,老是黏著愛人,讓她抱。
她煩透了,便大聲教訓;結果被身邊一個長者看到了。他就走過來,對我們說:再過10年,你再想抱她、她也不會讓你抱了。
這句話,我一直記得。還有一件事情,我的記憶同樣深刻。
回家
那一次,愛人到外地出差,原定周末前回來、周末時帶孩子出去玩。可臨時情況有變,她要到周一才能回。孩子上的是寄讀小學。到了周一,該送她去上學了,她卻出了狀況、無端地開始嘔吐。我帶她去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任何問題。
孩子還是說自己不舒服,看起來也無精打采。所以,當天我就沒有再送她去上學。但等到愛人到家后,她見了媽媽,馬上就沒事兒了、變得活潑好動。媽媽陪了她半天,第二天她就乖乖地返校了。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不止一次,每次去醫院都查不出問題。后來,我和愛人就懷疑孩子的嘔吐是偽裝、目的是逃避周一的上學。因為,她的嘔吐,事先沒有任何征兆,并且也不需要打針吃藥、只要等到周二就好。并且,這種情況多數發生在周末、我和愛人兩人中有一人沒在家的時候。
可是,我們又不能說孩子“沒病裝病”。有一次,愛人稍微表示出一點兒這樣的意思,女兒就非常激動,強烈抗議我們“冤枉她”。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年,我和愛人一度束手無策。
后來,也是一個周末,我到外地出差,周末沒有陪孩子度過。愛人周一送女兒上學時,她果然又吐了。于是,愛人就把女兒留家里、自己上班去了。
女兒待在家里沒什么事兒,又知道我當天要回家,于是就一會兒給我打一個電話:“爸爸,你幾點到家???”“爸爸,你坐上了車沒有?。俊薄鞍职?,車上的人多不多???”“爸爸,車子會不會晚點???”……
三個小時路程,女兒打來的電話足足就有十五通!這讓我愈發相信孩子嘔吐是心理問題。于是,我就想了個辦法,把她的嘔吐治愈。我沒有再帶她去之前看病的那些醫院;而是告訴她,要帶她去省內最好的一家、專門給兒童看病的醫院。
坐了將近一個小時的車,我們來到了“省兒童醫院”,掛了專家號。候診時,我指著墻上的專家介紹和排隊的隊伍給女兒說:這個專家是全省最好的了!看,有這么多人都在等著讓她看病。
回家
等了半天,輪到我們時,我讓孩子先在外面等著,自己先進去把情況給專家介紹了一下。專家說,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她甚至還遇到過小學生見到老師就嘔吐的情況。這類病癥,通常是心理作用,需要“心理暗示”治療。
我和醫生商量好了后,就讓女兒進來了。醫生對她又量體溫、又測血壓的,做了很多以前沒有做過的檢查項目。然后,這個專家說,以前的醫生說沒病是不對的,你的孩子確實有病,并且這個病還不很常見;接著,說了一通聽不懂的專業術語。
女兒聽到專家說她有病,顯得非常開心。我心里知道,她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專家的話證明了她以前的嘔吐不是裝出來的。接下來,專家給女兒開了一些藥,并鄭重地對我說:“你一定要監督孩子按時吃藥。這個孩子的情況,根據以往經驗,吃完這些藥就好了。如果還不好,那就嚴重了,要把腹腔切開,在胃部動手術?!?/p>
當然,專家開的藥、包括這些說法,都是事先和我說好的,目的是給孩子“心理暗示”。再不好的話,就要切開肚子、做手術!女兒瞪大眼睛聽完了專家的說明。從此以后,她的“周一嘔吐癥”就徹底好了。
那個時候,專家給我說的一句話,也讓我一直記著:小時候,希望自己生病、是為了讓大人陪在自己身邊;人到老了,有時也會希望自己生病,是想要讓孩子們陪在身邊。
我想起《圣經·詩篇》127篇第3節中的一句話: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按照這個說法,兒女其實并不屬于我們,我們為人父母的、只是代為撫養而已。
孩子們總會長大,總會離開我們、開始他們自己的獨立生活,然后擁有他們自己的家庭。只是,以前的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孩子不屬于我們;我們擁有孩子的日子,其實真的只有很少很少。
回家
記得女兒4歲時,我送她去學前班。從沒有離開家人的孩子,以為我會丟下她不要了,小小的手死死的拽著我的衣服、抱著我怎么也不肯松手,說什么也不讓我離開教室。
那時候,對于孩子來說,我們就是她在這個世界上的全部。到女兒6歲時,要上小學了,這是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我們覺得自己輕松了一些,但是卻沒有想過,這其實是孩子離開我們的第一步。
從低年級時的每周一都不愿意返校,到慢慢地習慣了一周只有兩天和我們在一起,再到高年級時,她甚至會要求提前到校。那時,她開始對我們說,爸媽,在家好無聊,也沒有小朋友和我玩。
到她18歲、開始讀大學,一年就只回家兩次。每次回來的幾天前,愛人就會為她準備好了各種各樣她愛吃的東西,把冰箱裝得滿滿的??墒堑人貋砗?,每天往往只是早起后和我們打個照面、就忙著和同學朋友聚會去了。
從此,我們慢慢地開始害怕聽到一句話:爸媽,我不回家吃飯了,你們自己吃吧。
去年,孩子作為交流生,要去法國讀書。出國前的一段時間,她忙著準備出國前的所有手續和學習、生活用品。好多次,愛人想幫她做點事情,可她卻說:媽媽,我自己來吧。
當時我就注意到了,愛人的臉上瞬間寫滿巨大的失落:孩子怎么就不需要我們了呢?……
其實,我們也能想到:在世界變成“地球村”的今天,孩子將來參加工作不一定在哪個城市;到那時,也許一年也難得回家一次了。即便好容易回家一趟,也住不幾天就該走了。到那時,我們最盼望的可能就是孩子的電話,希望孩子對我們說一聲:爸爸媽媽,我很好,你們保重身體。
回家
我們也知道:兒女遲早都會結婚的。到那時,她假期回家的時間,將會有一半兒要勻給我們的親家。于是我們和她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了。我們會慢慢地習慣,只有老兩口在家的生活。到那時,我們最希望聽到孩子說的話就是:爸爸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啊!
我們還知道:我們的孩子將來也會有孩子。我們知道,到了那時,我們的孩子最希望聽到她的孩子說的話也將會是:爸爸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
我們將會慢慢的習慣這樣的日子。只是在閑來無事時,我們會坐在搖椅上、慢慢地翻翻相冊,看看我們曾經的一家三口。因為無論孩子將來長到多大年齡,無論她身在何方,在我們心中,她都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我對愛人說了這些以后,問她:這么一想、你的心里應該就釋然了吧?
愛人點了點頭。我說,那就謝謝上天給了我們這么一個孩子,讓我們有機會分享與見證她成長的每一刻。
說到這里,年父也想建議看到本文的為人父母者,趁著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多向孩子表白一句“孩子,我愛你”吧!別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束縛,或者牽絆、阻擾了吧。盡量讓孩子感到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天都幸福,這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將來,能夠擁有更多、更美好的回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對孩子進行適時的管教。我們有責任與義務教會她生活的本領,只有適時的管教才能才能讓她長大后可以做自由快樂的飛翔。
但是,最重要的,還得告訴孩子這些話:人生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因此,也許會有一天,讓你覺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到那時,你千萬要記得,你還有一條路可以暢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