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互聯網怪盜團
剛剛過去的2025年3月,港股市場出現了兩筆超大規模的再融資:比亞迪的價值435億港元的股票配售,以及小米的價值426億港元的股票配售。這兩筆配售交易均已在3月之內完成。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再融資,例如蔚來的價值40億港元的股票配售,同樣已經在3月之內完成。
毫無疑問,港股的融資功能正在迅速恢復。過去兩年,港股的融資功能已經聊勝于無,IPO市場十分清淡而且經常是“流血上市”,再融資市場受到的打擊甚至更嚴重。整個2024年,港股一級市場融資總額僅為1752億港元,其中再融資總額僅為875億,創下了2021年以來的新低。這還托了2024年9月以后,中國資產快速反彈的福;如果按照8月以前的態勢,那港股再融資市場幾乎算是不存在了。
2025年,一切都變化了。中國資產的估值重新修復,帶有科技屬性的公司尤其受市場歡迎,由此出現了比亞迪和小米這兩筆超級配售。其中,比亞迪的配售規模,是最近四年來港股最大的;小米則是最近四年來的第二大。要知道,在港股的上一輪融資高峰期——2021年,從來沒有出現過單筆400億規模的再融資!相比之下,蔚來的40億規模配售簡直黯然失色。
港股一級市場融資金額一覽
注:均為總金額,未扣除稅費、傭金和交易成本。
汽車公司的巨額配售,吸引了大部分市場注意力,掩蓋了其他各式各樣的公司趁勢融資的動作。許多中小市值公司,過去兩年在港股本來就是“流血上市”,IPO融資金額極小,現在趕緊從市場要錢“回血”,其中不少(名字就不點了)的再融資規模都遠遠超過了IPO融資規模。如果港股市場重估持續下去,相信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港股市場的監管機制對再融資的限制程度極小。上市公司一般會在年度股東大會時,授權董事會和管理層隨時進行總股本10%(甚至更高)規模的再融資;只要市場環境合適,再融資往往以閃電配售的形式完成,例如蔚來的配售就只用了一天時間完成。上市公司過了兩年多的苦日子,不但從市場上拿不到錢,還要拿出真金白銀回購以支撐股價。現在好日子終于來了,如果不連本帶利地拿回來,誰甘心?
有趣的是,2024年,交投清淡的港股市場,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了回購金額遠大于融資金額的市場:回購總金額2657億港元,融資總金額僅1752億,回購/融資比例高達1.52倍。其實早在2023年,港股市場的回購總金額就快要達到融資總金額了。需要指出的是,港股回購主要是由少數幾個大公司進行的,僅僅騰訊一家,2024年的回購規模就高達1120億,連續兩年蟬聯港股“回購王”。其他公司,例如上市以后從未分紅派息的小米,2024年也進行了多次回購,但總金額僅為37億港元,不足騰訊的三十分之一。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港股融資規模驟然膨脹到1306億,其中再融資規模高達1123億。于是,回購/融資比例驟然降低到了0.39倍。回購的主力軍仍然是騰訊,貢獻了大約1/3的回購總金額(171億港元),其次是匯豐、友邦等金融藍籌股。值得一體的是,這次小米融資426億,是2024年回購金額(37億)的11.5倍,是2023-2024年回購總金額(52億)的8.2倍——豈止是連本帶利全回來了,簡直是八倍、十倍的回來了!
港股上市公司回購與融資金額比例
注:根據不同統計口徑,回購總金額可能稍有區別。
平心而論,今年一季度港股再融資由汽車公司主導,投資者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新能源汽車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又是國家扶持的產業,今年面臨的市場環境(尤其是出口市場)又比較復雜,只能趁著港股回暖趕緊囤積一把現金。但是進入二季度,想在市場上拿錢的公司恐怕更多。首先,DeepSeek爆紅之后,大批AI創業公司排隊去港股交表,已經上市的AI公司虎視眈眈等待再融資時機的也不在少數。AI也是燒錢的賽道,或者哪怕有些AI應用公司不燒錢,肯定也會借著這個機會,以燒錢的名義圈錢。
其次,過去兩年有幸登陸港股的新經濟公司,無論科技公司、消費公司還是生物醫藥公司,在IPO環節一般都沒有撈夠,甚至根本沒有撈到。哪怕是一些達到了或者達到過千億市值的公司(名字還是不點了),累計從港股市場拿到的錢也只有十幾億、幾十億量級,顯然不夠解渴。當初在惡劣市況下上市,是為了滿足投資人的要求;現在市況好了,也該輪到管理層自己撈一把了,撈的方式無非兩個,一個減持,一個融資。
這里不得不提到港股對融資的神奇承受能力了。眾所周知,港股是一個流動性偏低的市場,2024年日均成交金額才1318億港元,最高單日成交金額才6200億港元,遠遠比不上A股,跟美股更是沒法比。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尤其是牛市的條件下,港股對IPO及再融資的承載能力又很高,能夠輕松吃下一些很大的交易。例如3月初規模巨大的比亞迪配售,不但沒對市場信心造成什么影響,甚至對比亞迪股價的影響也很有限。為什么呢?歸根結底,這是因為港股是一個資金開放流動的市場,而非A股那樣的“存量博弈”市場。大批的國際投資者,包括長線價值投資者和“熱錢”,隨時坐在場邊,如果有感興趣的融資交易,可以隨時進場。所以,日均交易額遠低于A股的港股,在一定條件下的融資吸納能力遠高于A股。
問題就在于這個定語:“在一定條件下。”這個條件,是指國際資金樂意配置港股,尤其是樂意逐漸增持港股。從2022年到2024年三季度,這個條件不太成立,當時的港股市場就失去了大半的融資功能。最近兩個季度,國際資金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回流港股了,融資功能就隨之回來了。
歷史一再教育我們,資本市場的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注:美股似乎為唯一例外)。如果不在市場情緒好的時候抓緊時間融資,今后一旦市場情緒不好了,付出的代價輕則不利于公司擴張發展,重則連公司生存都受影響。看看互聯網行業就知道,2020-2021年初的黃金時代,抓住機會融資的公司(名字還是不點了),哪怕此后幾年一直找不到盈利途徑、苦苦探索掙扎,卻還是生存無憂,一直熬到了下一個景氣周期。反觀一些沒有融資或未能融資成功的公司,接下來可謂命途多舛,僥幸活到今天的也是元氣大傷。
結論就是:作為上市公司,不管你是否看好今年乃至明年的港股,不管你對中國資產是否持長期樂觀態度,此時此刻都是融資的大好時機。時間窗口可能再持續幾個季度,也可能下個季度就沒了,所以動作宜早不宜遲。一季度的比亞迪、小米巨額再融資,以及一系列十幾億、幾十億量級的再融資,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證明了當前港股市場對各種規模的融資容忍程度都比較高。舞臺已經搭好了,名角已經上臺唱過戲了,接下來就該不太知名的角兒唱戲了,再接下來就該群魔亂舞了。
大約一個月前,包括高盛在內的一批外資投行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一個觀點,即“外資長線資金(注:主要是Long-only fund)回港股來了”,這是支撐港股融資活動恢復的中流砥柱。從一季度數據看,這個說法大致不錯。但是,外資長線資金仍然帶著相當的疑惑,處于進兩步、退一步,邊走邊看的狀態。畢竟過去兩年,它們有過好幾次抄底港股無疾而終的經歷;現在它們增加中國資產配置,往往也不是基于內心真心看好,而是基于美股估值太貴產生的“比價效應”。就像久病初愈的人,下床重新學走路,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跑起來。所以它們的心理仍然是“樂觀而脆弱”的。
至于內地資金,雖然嘴上都喊著長期看好、此時不沖何時沖,骨子里大部分還是機會主義者。對于這一點,相信有過A股投資經驗的人,就應該認識的很清楚,毋庸贅述。現在極度樂觀,下個星期又可能變成莫名悲觀,下下個星期轉回到極度樂觀,這是A股的傳統藝能,也是內地投資者占多數的所謂“港A股”的傳統藝能。
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急于從港股抽血,吃相過于難看,有可能動搖本來就還不太堅定的投資者信心。一方面,是各種小股票群魔亂舞(注:“小股票”在港股是個罵人話,約等于“千股”,與A股不太相同),競相圈錢;另一方面,那些質地相對優良的公司,融資規模又實在太大,一個兩個還好說,要是來上十個八個,市場就不一定能承載得住了。
接下來到底會發生什么?二季度才剛開了一個頭,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