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安全防衛能力展現在方方面面。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應急救援的出動能力是一個最直接的檢驗。而這次,中國對緬甸應急救援的出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國家應對重大突發情況的綜合能力。
3月28日,緬甸中部發生7.9級強震之后,可以說中國向全世界展現了應對突發情況的突出能力。
一是現場災情的掌握能力
緬甸地震發生之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在軌衛星,安排了14顆衛星對災區進行觀測,為緬方提供了第一手災情信息。從央視公布的圖片來看,其衛星圖片的清晰度完全不亞于任何美西方國家的太空衛星。
據悉,中國在軌衛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400顆,是僅次于美國的全世界第二大衛星強國。所以才有能力隨時向全世界任意地區上空調動十幾顆衛星,甚至是幾十顆衛星進行實時的監測。航天偵察監視和通信能力是打贏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必備手段。烏軍之所以在戰場上有時候能贏得主動,打得俄軍猝不及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北約國家提供的包括航天偵察手段在內的戰場實時情報的保障。
二是快速反應能力
3月29日上午6點,也就是緬甸地震發生后不到20小時,中國云南救援醫療隊就出現在了緬甸災區,為當地民眾提供醫療救護協助。中國醫療隊是各國在災區當中出現的第一支醫療隊。這支剛剛在甘肅積石山完成救援任務的隊伍,連工裝都沒有換,就轉戰緬甸,帶著生命探測儀和蛇眼偵測設備等進入了垮塌的寺廟。他們很快救出了7名被埋的僧人。
在救災當中,時間就是生命;在戰爭當中,時間就意味著勝敗。快速反應能力決定著成功勝敗。即使是對其他國家的救援,中國的快速反應也有如此之快。可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磨練,我們的快速反應能力已經基本能夠應付各種突發情況。
三是應急投送能力
地震發生后,中國國際救援隊啟動了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應急機制。3月30日,救援隊118名隊員攜6條搜救犬、兩臺救援車、救援裝備和物資634件套及醫療物資,乘坐兩架中國空軍運-20飛機從北京啟程飛赴緬甸內比都,隨即趕赴災區并展開緊急救援行動。
光有現場情報獲取和應急反應能力,沒有強大的投送能力也無濟于事。但中國在戰略投送能力方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奠定了大規模投送人員物資的基礎。空中投送現在有了50架以上的運-20大型運輸機,海上投送有了3艘075型兩棲艦、8艘071船塢登陸艦,另外還有上千艘民用的滾裝船,海空輸送裝備也初步具備了戰略投送能力。
以上三種能力,其他國家當然或多或少也有,甚至美國在有些方面比我們還強得多。但是在這一次的緬甸地震救援當中,中國的表現無疑是最搶眼的。中國對緬甸的救援行動是令人贊嘆的,背后體現出的衛星偵察、應急出動和戰略投送能力更是令人欣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