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
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提起“清明”,也許你馬上就會想起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兼之“借問酒家何處有”,蘊涵了幾多哀愁。
也許跟杜牧這首作品的巨大影響有關,近年來,每逢清明節(jié)來臨,就會有人好心提醒:清明節(jié)是紀念偉大的死難忠臣介子推的,是祭祖的,不要問早問好,不要祝別人“清明快樂”,可以祝“清明平安”“清明安康”,等等。
真的如此嗎?我們先翻開古書,看看古人是怎樣過清明節(jié)的。
一、 唐代人是怎樣過清明節(jié)的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清明時節(jié)“長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藉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wò)。”(長安士女清明節(jié)游春賞花)
虢國夫人游春圖
杜甫《清明》詩:“著處繁華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諸將各自軍中至。”(清明,長沙,千萬人出游賞春,連軍人都出來了)
唐代《東城父老傳》載:清明節(jié)“新進士開宴集于曲江亭。既撤饌,則移樂泛舟,又有燈閣打球之會。”(清明節(jié),唐代新進士舉行宴集,還“移樂泛舟”,還“打球”)
唐代武平一《景龍文館記》載:“(景龍)四年(710年)清明,中宗幸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以大麻繩兩頭系余小索,每索數人執(zhí)之以挽,力弱為輸。時七宰相二駙王為東朋,三相為西朋。仆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以年老隨繩踣(bó)(跌倒),久不能起,帝以為笑樂。”(清明節(jié),唐皇帝命大臣舉行拔河比賽)
二、 宋代人怎樣過清明節(jié)的
宋人的清明節(jié)活動尤其豐富多彩。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jié)”記載: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下,或園囿(yòu)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
周密《武林舊事》(武林,舊指杭州)記載:南宋臨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
北宋詞人柳永《木蘭花慢·清明》:“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gànxiǎn)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傍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léi)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chéng)。” (清明,傾城而出,尋芳攬勝,摩肩接踵,美女首飾遺落滿地)
清明節(jié),一些地方要舉行龍舟競渡。宋代詩人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龍頭舴艋(zéměng)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夢梁錄》卷二“清明節(jié)”載:“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jī)者,以此日上頭。”(清明,宋人舉行成年禮)
周密《武林舊事》載:“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jié),……而人家上塚者多用棗?姜豉,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尤多,如大昭慶、九曲等處。婦人淡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肴壘,……尋芳討勝,極意縱游,隨處各有買賣趕趁等人。野果山花,別有幽趣,蓋輦下驕民無日不在春風歌舞,而游手末技為尤盛也。”(宋人清明掃墓,自帶酒食春游)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細膩傳神之筆,生動地再現了當時清明節(jié)時開封民間游娛活動的盛況。
《清明上河圖》局部
三、 明清人怎樣過清明節(jié)的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記載了帝都人清明踏青高梁橋時的所見所聞:“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輿者則褰(qiān),騎者則馳,騫驅徒步,既有挈攜。至則棚席幕青,氈地藉草,驕妓勤優(yōu),和劇爭巧,厥有扒竿、筋斗、喇(撥琴說唱)、筒子(玩筒子就是變戲法兒)、馬彈解數、煙火水嬉。是日游人以萬計,簇地三四里。”
明末清初張岱《陶庵夢憶》有一則專門記載舊揚州人清明郊外踏青的盛況:“揚州清明,城中男女畢出……自鈔關、南門、古渡橋、天寧寺、平山堂一帶,靚妝藻野,袨服縟川……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賈、曲中名伎,一切好事之徒無不咸集。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斗雞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子紙鳶,老僧因果,瞽(gǔ)者說書。”
斗雞
各位,看到這里,你是否由衷感慨:中國的古人真會玩!
同時,也許你會提問:你所說的都是唐代以后古人過清明節(jié)的情況,那唐代以前有清明節(jié)嗎?清明節(jié)是怎么來的?
清明節(jié)
清明,至少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清明”,一個是作為節(jié)日的“清明”。唐代以前的“清明”,基本都是指清明節(jié)氣。如先秦歷史文獻《逸周書·周月》:“春三月中氣,驚蟄,春分,清明。”又《逸周書·時訓》:“清明之日,桐始華。”又如南朝謝靈運《入東道路》詩中“屬值清明節(jié),榮華歷和韶”中的“清明節(jié)”,都是指節(jié)氣。
清明節(jié)的時間,陽歷在4月5日及其前后,陰歷一般是在二月底三月初。2025年清明節(jié)是4月4日,陰歷三月初七。清明時節(jié)的物候是:冬天已過,氣候溫和,天氣清朗,四野明凈,春光明媚,萬物滋生。嫩芽叢生,小葉翠綠,草木開始現青,一片清新明凈;柳綠花紅,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如此大好時光,沒有個節(jié)日,豈不是“良辰美景虛設”?別急,相信古人,古人是很會生活的!
上巳節(jié)與寒食節(jié)
與清明節(jié)時間相近的,有兩個重要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個是上巳節(jié),干支紀日歷法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魏晉后固定在三月三日(2025年陽歷3月31日,陰歷三月初三);一個是寒食節(jié),一般在冬至后105日(2025年是4月3日,陰歷三月初六)。
上巳節(jié)本有巫術之氣:三月桃花水下之時,執(zhí)蘭草,水邊招魂續(xù)魄,洗濯除災。東漢時上巳節(jié)盛行朝野,不僅有祓除儀式,也有水邊宴會、談論詩書。曹魏之后,上巳節(jié)的日期逐漸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三月上巳時值初春,正是草木生發(fā)的季節(jié),又因魏晉玄學盛行,文人名士多縱情山水,因此上巳節(jié)又增添了踏青、游目騁懷、飲宴吟詠的節(jié)日內容。最著名的就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上巳日王羲之的“蘭亭雅集”了:“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傅抱石《蘭亭修禊圖》局部
至唐代,以宴飲娛樂為主,還有在上巳日搞競渡比賽的,薛逢有《觀競渡》詩,詳細描述了上巳節(jié)競渡的熱鬧情景:“三月三日天清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內, 江上已聞齊和聲……”至宋代三月三日,上墳、修禊、踏青的,都有,完全融入了清明節(jié)。楊萬里《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有“游人不是上墳回,便是清湍禊事來。……女唱兒歌去踏青,阿婆笑語伴渠行。”
寒食節(jié)的來歷有二說:一是源于古人對于火的崇拜與敬畏的禁火之制,二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寒食時限一般是三天。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去冬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書中記載,此時寒食節(jié)除禁火寒食外,還有挑菜、鏤雞子、斗雞等活動。
唐代明文規(guī)定寒食節(jié)禁火三天,即冬至后的第104天、105天、106天,寒食的第三天也是清明節(jié),二節(jié)相連。唐代寒食節(jié)習俗有:
1.寒食上墳祭奠祖先。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在外無法上墳,也望鄉(xiāng)而拜。王建《寒食行》:“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xiāng)拜。”
2.寒食宴飲。張籍《寒食內宴二首》對皇家宮廷的寒食內宴、寒食節(jié)游樂活動有精彩描述:“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dào)魚龍四周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行由。”從白天一直吃到晚上,歡宴之余,還有飛球游戲。白居易《贈舉之仆射》詩注“今春與仆射三為寒食之會”,其詩云:“雞球餳粥屢開筵,談笑謳吟間管弦。一月三回寒食會,春光應不負今年。”
3.寒食娛樂活動。盛行打秋千、蹴鞠(cùjū)、斗雞等。沈佺期有《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詩:“天津御柳碧遙遙,軒騎相從半下朝。行樂光輝寒食借,太平歌舞晚春饒。紅妝樓下東回輦,青草洲邊南渡橋。坐見司空掃西第,看君侍從落花朝。”王維《寒食城東即事》有“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孟浩然有《上巳洛中寄王九迥》詩:“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斗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4.寒食節(jié)春游。元稹《寒食日》:“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看到這里,你是否發(fā)現,上引唐詩中,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的活動內容跟前文清明節(jié)的活動內容相同或相似?詩中是否有不少“清明”“上巳”或“寒食”同時出現的情況?
在唐代,上巳節(jié)祓禊(fúxì)活動的原始意義、寒食節(jié)的紀念意義逐漸淡化,娛樂活動成為了節(jié)日的主調,上巳節(jié)、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已經逐漸合流了。合流的原因主要是:時間相近,活動類似。
為什么是在唐朝合流?因為大唐經濟興盛,政治文化繁榮,國力鼎盛。在此社會氛圍中,到處洋溢著一種清新奔放的氣息和豪邁昂揚的自信,人們心態(tài)也比較開放,更加注重現實生活和現實享受,其節(jié)日風俗也呈現出輕松愉快的情調氛圍。這就是大國、強國的風范!
最后,讓我們再次欣賞杜牧的經典詩句吧:
這首詩摹寫清明情境。先寫在凄冷的春雨中,路上行人都失魂落魄,突出其凄迷紛亂的心境;后寫詩人欲去酒肆飲酒,借酒消愁。
“酒家何處”“牧童遙指”兩句,猶如一幅生動的生活畫面,給心緒暗淡者以“柳暗花明”的心理暗示。
本期詩詞、插圖和音頻均選自《中華經典詩詞分級誦讀本》系列圖書。
鳴謝:本文的寫作主要參考了南京師范大學張丑平的博士論文《上巳、寒食、清明節(jié)日民俗與文學研究》,在此謹向張博士表示感謝。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