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兩項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美國媒體的報道提及,“對等關稅”在特朗普上臺之后20天時間已經宣布過,當時給了很多國家準備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后續情況表明愿意對美國讓步的國家并不多,像以色列一樣給美國“零關稅”的國家更是沒有。所以在4月1日,美國媒體就預計這次的對等關稅不會有什么變化,白宮早就準備好了一份名單。
2日在“對等關稅名單”上,美國宣布對中國征收的“對等關稅”稅率為34%,加上之前的20%,現在對華關稅已經來到了54%的門檻線上,接近他所說的60%。在3月下旬,美國曾派遣議員戴恩斯來中國訪問討論關稅事件,但動輒拿著“芬太尼問題”的幌子敲詐中方讓步,最終會談無果;后續美國貿易代表科維爾再度給中國致電,動輒又施壓中國讓步以及投資,可想而知會談也沒有取得什么結果。總體來看,美國盛氣凌人的態度沒有改變。
3日,中國商務部回應關稅事件,表示這種做法罔顧多年來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利益平衡結果,也無視美方長期從國際貿易中大量獲利的事實。美方在主觀、單方面評估基礎上,得出所謂“對等關稅”,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此外,中方還表態稱對此堅決反對,并將堅決采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聲明的出臺也意味著我國不打算給美國所謂的“緩沖期”和談判時間,將會很快對美采取報復性措施。
美國媒體也嗅到了不好的信號,多名經濟學家不贊成特朗普“過激舉動”。中國的反擊將會讓很多中美跨國企業被迫重構生產網絡,導致成本上升40%,半導體、汽車等行業首當其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若貿易戰持續一年,全球GDP損失將達7%,相當于法國與德國經濟總和;他們認為如果美國緩慢加稅,那么市場還有可能逐漸調整;但進行一大步加稅的手段,會引發連鎖反應。總而言之,關稅問題不適合“大動刀”的原因在于,市場可能承受不住如此高風險的行動。
值得一提的還有,特朗普對幾個主要貿易伙伴的關稅也很高,比如越南的關稅將高達46%,韓國關稅為25%,歐盟國家關稅將升至20%,印度關稅為26%,日本關稅為24%,出口產品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受到關稅政策的影響,美國在3日當天股市持續出現震動。但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在對外表示“后續有可能調整”,說白了就是拿關稅來當一個幌子,吸引其他國家到華盛頓和他們談條件,這幾乎是零本萬利的事情。不過更多國家擔心的是,他們就算對美國暫時讓步,未來可能遭到的是美國接二連三的敲詐,而不是適可而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