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每年清明,鄭建華都會燒紙錢給過世的父母,心中卻始終難安。
昨夜,他終于夢見父親,卻不是團聚場景,而是父親痛苦地告訴他:"兒啊,你燒的錢我們看得見,卻拿不著!"
這個夢境足以改變所有人對祭祀的認知——原來,燒紙錢前若不做一件事,就算燒成灰,也是徒勞無功。
01
半夜,鄭建華從睡夢中猛地坐起,胸口劇烈起伏,額頭滲出冷汗。窗外,月光如水,卻驅不散他心中的陰霾。
剛才的夢境太過真實。父母站在一群面色慘白的亡魂中央,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他們伸手向上,似乎想要抓住什么,卻怎么也夠不著。鄭建華順著父母的視線望去,只見半空中漂浮著無數紙錢,離他們只有一臂之距,卻永遠也無法觸及。
"兒啊,我和你娘看得見你燒的錢,卻拿不著。"父親的聲音帶著痛苦與無奈,"我們在這里很受苦。"
鄭建華拍了拍額頭,將這荒唐的夢境趕出腦海。父母去世已有五年,每逢清明和忌日,他都會按時上墳燒紙。紙錢燃燒成灰,隨風飄散,這不是自然而然就送到了陰間嗎?怎么會出現收不到的情況?
天還沒亮,鄭建華就起床穿衣。村中老人劉德壽見多識廣,或許能解開他的疑惑。
劉德壽正在院子里喂雞。看到鄭建華頂著晨霧前來,老人瞇起渾濁的眼睛。"小鄭,這么早?"
鄭建華講述了自己的夢境和疑惑。
劉德壽摸著胡須,神情變得嚴肅。"小時候聽老輩人說過,燒紙錢確實有講究。不是隨便燒燒就能讓逝者收到的。"老人回憶道,"只可惜年紀大了,記不清具體怎么回事了。"
"那該怎么辦?"鄭建華急切地問。這幾年,父母從未托夢給他,為何突然出現,還是這般痛苦的樣子?
"你不妨去村東的古寺問問。那里的明遠法師精通陰陽之事,常有人去問神拜佛。"劉德壽指向村外的山頭,"或許他知道答案。"
鄭建華點頭道謝,快步離開。山路崎嶇,他卻走得飛快,心中的不安越發強烈。
02
鄭建華前往古寺的路上,遠遠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鄰村的王二娘蹲在一處土坡上,點燃一堆紙錢,眼神渙散。紙錢在風中被吹得到處都是,有些甚至落在了附近的小水溝里。
"二娘,燒給誰啊?"鄭建華走過去問。
王二娘頭也不抬,隨手又扔了一把紙錢進火堆。"給我公公婆婆唄。今天風大,燒得快,正好趕著回去做飯。"她的語氣漫不經心,眼神掃過手表,顯然心不在焉。
鄭建華想起夢中父母的痛苦表情,不由皺眉。難道真有什么講究被人遺忘了?
古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磚灰瓦,古樸莊嚴。鄭建華穿過山門,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僧正在掃地。
"請問您是明遠法師嗎?"鄭建華恭敬地問。
老僧點頭示意,放下掃帚。"施主請隨我來。"
禪房內,明遠法師倒了兩杯清茶,聽完鄭建華的講述后,神色變得凝重。"施主并非個例。近日已有多人前來詢問類似的夢境。"
"難道真有其事?"鄭建華雙手握緊茶杯,指節微微泛白。
明遠法師將袈裟微微攏了攏。"佛說因果循環,報應不爽。陰陽兩界雖有隔閡,卻也相通。我曾在古籍中見過記載,燒紙錢一事,確有講究,并非隨意為之就能達到目的。"
"可是具體該怎么做呢?"鄭建華急切地問。
明遠法師嘆了口氣。"可惜古籍殘缺,關鍵之處已經模糊不清。但我確信,若祭拜不得法,逝者確實無法收到后人的心意,甚至會因此受苦。"他停頓片刻,"施主不妨回去靜心等待,或許亡者會再次托夢告知。"
鄭建華失望地離開古寺,心中的疑惑更甚。夕陽西下,他踏上歸途,腳步沉重。
03
夜深人靜,鄭建華再次進入夢鄉。這一次,他來到了一條漆黑的河邊。
河水無聲流淌,如同墨汁般深邃。對岸站著無數亡魂,其中就有他的父母。他們望著鄭建華,眼中滿是期盼。河面上方,無數紙錢飄蕩,遠看像一片紙做的云海,卻無人能夠觸及。
"爹,娘,這是怎么回事?"鄭建華努力向河對岸喊道。
父親的聲音飄來,如同秋風中的落葉。"孩子,我們都看得到你燒的紙錢,卻拿不到。不僅是我們,所有人都一樣。"
鄭建華環顧四周,看到其他亡魂也伸長手臂,試圖夠到那些紙錢,卻都徒勞無功。
"怎樣才能讓你們拿到紙錢?"鄭建華著急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