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長和集團最近又有大動作了。
他們在3月底發公告說,正考慮把全球的電信業務拆出來,單獨送到英國倫敦上市。
雖然公告里反復強調"還沒最終拍板",但這消息一出來,資本市場已經熱鬧得像菜市場。
這個操作,跟他們在巴拿馬港口吃的大虧脫不了干系,原本說好228億美元賣掉港口的生意,硬是遭到了口誅筆伐,害得公司市值一天就掉了800億港元,換成誰都該急眼了。
說到老李家的電信生意,確實是個能下金蛋的母雞。
這攤業務鋪得特別開:在香港澳門有800來萬用戶,在歐洲更是重頭戲,英國、意大利、奧地利這些發達國家的客戶加起來超過3000萬。
去年光靠這塊業務就給長和集團貢獻了四分之一收入,說是"錢袋子"都不夸張。
更別說東南亞那邊,越南、印尼這些人口大國雖然現在只有1800萬用戶,但每年用戶增長都在12%以上,明顯是未來的搖錢樹。
按市場估算,要是真在倫敦上市,說不定能套現出190億美元。這數字,跟咱們國內互聯網巨頭上市時的規模都有一拼。
現在大家最關心的是,老李為啥要動這塊肥肉?
原因至少有三個。
首先是救火救場。
巴拿馬那檔子事對長和系股價打擊太大,拆電信業務就等于給市場喂定心丸,"看,我們還有硬貨能盤活"。
其次是現在全球都在高喊"現金為王"。
巴菲特老爺子早就在囤錢了,他公司的賬上趴著3340億美元現金,都快趕上總資產的三成了。
老李這些年也不是吃素的,長和集團目前欠著3680億港元的債,里頭七成都是要付利息的硬骨頭。
賣掉電信業務不僅能立刻套現,還能騰出錢來給其他項目填窟窿,比如他們承諾要給英國電網升級的57億英鎊,還有在澳大利亞搞基建的132億澳元計劃。
不過最敏感的,還是地緣政治的風險。
現在中美之間高科技領域掐得厲害,光去年美國就新增了十多個對華技術限制領域。
比起之前想賣的巴拿馬港口(那可是全球5%集裝箱貨運的咽喉),電信業務明顯"安全"多了,畢竟關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哪個國家也不敢隨便拿這個開刀。
選倫敦上市也算老謀深算,英國市場對外資接受度高,去年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股票都被外國投資者捏在手里。
有意思的是,公告里還藏著小心思:就算把電信業務拆分出去,老李家還要保留至少35%的股權。
這招他們以前就玩過,2015年拆電能實業的時候留了34.9%,2020年賣歐洲通信塔也設了五年回購權。
說白了就是養只母雞下蛋,時不時還能拔幾根毛,但絕對不讓雞跑了。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大家都盯著巴拿馬港口的事怎么收尾。
據報道,李嘉誠的長和集團雖然暫時推遲了和貝萊德的港口交易,但還沒有完全松口說取消交易。
說白了就是抱有僥幸心理,想看看國家的反應,看能不能過了風頭再繼續交易。
不過,以國家目前的重視程度來講,李嘉誠注定是癡心妄想。
說到這兒,咱就得把時間軸拉長點看了。歷史上那些賣核心資產的操作,沒幾個能討得了好。
2006年新加坡淡馬錫把澳大利亞電信股份拋了,結果人家立馬出臺《關鍵資產保護法》;
2018年法國威立雅把東歐的水務公司賣掉,到現在還在歐盟法院吃官司。
這些前車之鑒告訴我們,賣港口這種生意,賺的可能是快錢,賠的可不止是名聲。
根據國際運輸工會的統計,過去十年全球前50大港口里,有31個被私募基金控制后,碼頭工人的平均工資降了18%,裝卸費倒漲了22%。
聯合國最新的投資報告說得更直白:全球79個國家已經專門為這類交易設了防火墻。
像老李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主兒,雖然眼下可能躲過法律追究,但以后寫商業史的時候絕對跑不了。
就像《經濟學人》說的:"當賺錢凌駕于基本責任,這個污點拿漂白劑都洗不干凈。"
說到底,現在全球經濟走到十字路口,跨國公司的每個動作都得承擔國家和社會責任。
巴拿馬港口每年處理的貨物值4700億美元,這種級別的戰略資產要是真被華爾街裝進口袋,國家以后還怎么做自己的經濟規劃?
就算買賣程序全都合法,這種不顧國家利益,掏空家底式的商業操作,早晚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李嘉誠現在面臨的局面也是給后來者當警示牌,也是讓所有商人記住:錢能買來股權,可買不回良心。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