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落實,也要對下負責
半月談評論員 邵琨 沙磊
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求真務實,堅決反對熱衷于對上表現、不對下負責、不考慮實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在當前實際工作中,仍然有極少數干部一切以上級需求為出發點,對老百姓反映的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例如,有地方投資數百萬元建設大棚種菌菇用于幫扶農村群眾致富,建完十幾個統一標準的大棚后,還有十幾萬元剩余。村干部和群眾希望用這筆錢再蓋兩個標準不那么高的大棚,畢竟“能用就行”。匯報上去后,有的部門認為這樣與已有的大棚不能整齊劃一,不好看;還有部門要求用這筆錢建水泥硬化廣場,方便上級領導視察停車。最終,這筆錢建了水泥硬化廣場,沒建大棚。
有的干部則把對上表現“升級”為對上表演。在有些干部看來,工作干得好不好,不是看真正干得怎么樣,而是看領導有沒有看到。他們費盡心思在領導面前“作秀”,實際工作卻不重視,對上表演被其視為升遷的捷徑。這就導致有的地方比拼表面功夫,思考怎么把話說得漂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蔓延。一些基層政府公眾賬號為博上級“眼球”,紛紛嘗試“蹭熱度”,往往忽視活動前期準備、環節策劃、精細流程,而把大量精力用在現場擺布、照片拍攝、文稿加工上。有的地方在宣傳和總結時就像是“打開相機的美顏功能,裝上隱藏痘痘的濾鏡”。
也有一些地方領導干部急功近利,對實際工作要求快出成績,基層只好“投其所好”,“成績”搶跑在工作前,“活沒干嘴先吹”。有地方干部反映,當地在開展某項工作時,工作剛剛部署下去,領導就要求把成績總結上來;工作還沒見到具體實效,經驗就已總結出“一二三”。某地區干部反映,不顧實際情況就一味要創新、要亮點,其實是一種瞎折騰。這些偽造的亮點就是給領導匯報用的,根本沒有實際效果,百姓也不買賬。
還有的領導干部“只唯上、不唯實”,推行具體工作時習慣“層層加碼”,大搞“一刀切”。有的干部在分解國家或省級層面的任務時,缺乏必要調研,不顧本地實際,導致政策“懸在空中”,落不了地,但對下級又有任務要求。基層為了完成這些“夠不著的指標任務”,無奈之下只能“以形式主義應付形式主義”。比如,為提高轄區商業主體數量,有職能部門給村干部攤派營業執照辦理指標,一些村民本身并沒有經營活動,也被拉來湊數,需要向村干部提供身份證、銀行卡等個人信息。
事實上,干部干事應以工作實績和群眾滿意為基礎,“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原本是統一的。如何做到“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統一,考驗著干部的能力水平,更檢驗著干部的政績觀。
要堅持統一思想抓落實。既要吃透上情,也要摸清下情,正確處理廣大和精微、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等關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領導干部要心懷“國之大者”,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自覺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動,堅決做到不打折扣、不搞變通、不走過場,在黨的領導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要堅持深入一線抓落實。領導干部要認清“衙門作風”的危害,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當好“施工隊長”,牢固樹立一線意識,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善于把辦公桌搬到基層一線,主動直插問題現場,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線推進、問題在一線解決。
要堅持因地制宜抓落實。必須本著實事求是原則,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和實際情況,分類指導、有序推進各項工作。比如,探索不同區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效路徑,打造各具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不脫離實際、吊高胃口,也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始終從實處著眼、用實干考量、以實績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